摘 要 数字技术的革新与自媒体的勃兴使得人们从注重宏大叙事转向关心微小的生活叙事,教育需要积极回应人的这种叙事兴趣转向,以表达教育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心。考察当前教育中的生活叙事认识,主要存在叙事探究、叙事思维和叙事治疗等三种观点。这三种叙事认识引发了教育的生活叙事转向,出现了故事教育、情境教育和自传教育等不同形态的教育叙事实践。丰富的教育叙事实践不仅推动了教育方式的转型,也带来了教育更深
摘 要 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影响着教育民主化的发展方向,要精准把握数字技术与教育民主化之间的关系。数字技术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联通信息空间、助力智慧教学、融纳多元学科的功能。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民主化应拓展民主决策,深化理性共识培育;实践经验互动,提升民主适应效能;协同数字转型,技术适配教育需求;转化主动意愿,聚焦数字素养提升。 关 键 词 数字技术;基础教育;民主化 引用格式
摘 要 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给政策经历以组织建设性政策为主,初步构建乡村教师政策体系阶段;以能力建设性政策为主,逐步完善乡村教师政策体系阶段;以权威性与激励性政策并重,基本形成乡村教师政策体系阶段。运用多源流理论探寻乡村教师补给政策变迁机理发现,经过三大源流之间嵌套、耦合与汇聚,政策议程建立,政策变迁随之发生。为提高政策效益、提升源流耦合精准性,实现问题源流与政治源流精准嵌套、提
摘 要 智能时代的到来使美育与技术产生深度融合,同时深刻影响并改造着传统的审美课堂。审美体验教学作为美育浸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必然会面临智能技术带来的课堂属性、对话生态、审美理解、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同时也会对教学多感官审美体验、审美身体图式、人机协同审美以及课堂审美情感产生潜在的教学机遇。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人机双向智能技术构建,保证审美体验教学的育人核心价值,构建审美体验对话的
摘 要 科学精神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品格,中小学科学教育是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梳理中西方学者多样化的考察视角下科学精神的内涵,把握求真务实、理性精神、怀疑批判、勇于探索四个基本要素;从社会、科学、个人三个层次分析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价值;从观念、课程、教学、评价、教师五个维度探查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并追溯困境产生的原因。基于对科学精神培
摘 要 教育治理效能是教育主体及其他教育利益关涉方在教育活动中,以符合国家教育目的为前提,通过平等共治、民主协商、多元参与和动态平衡等治理措施,促进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效益、师生身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等积极作用实现的整体能量。教育治理效能具有合目的性、整体性、有效性、过程性、多元参与性五个主要特征。通过设定与时俱进的目标、明确教育治理主体的定位、推进教育治理主体的交流、健全教育
摘 要 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有效助推教学质量提升,拓宽了劳动教育空间,优化了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为革新现有劳动教育存在样态、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提供了机遇。但是,过度智能化也可能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化、学生脑体退化及劳动教育质量下降等诸多困囿。想要破解难题,就要在把握好人机边界的前提下,强化劳动价值观引领,加强劳动实践观塑造,注重劳动环境的虚实结合,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元评价,在人机协同与互补中化解
摘 要 智能时代改变了我国公众参与度低的传统状态,提高了公众对政策议程的影响力。探讨学校发展的公众议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通过基于议程设置与社会认知理论,建构认知、行为与环境理论分析框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24个典型中学舆情案例深入分析可知,学校发展公众议程的应然路径需要在认知理念上重视多元利益需求与人文教育价值,在行为塑造上及时主动回应与提升专业能力,在
摘 要 课后体育服务是校内外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五育并举”的关键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个性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课后体育服务教育生态重构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生态逻辑。各主体对课后体育服务的认知和执行偏差、家庭体育教育薄弱缺位、实施主体责任落实难是课后体育服务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现实矛盾。提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课后体育服务提质机制:加强顶层机制设计,提高课后体育
摘 要 教育经验不足、职业价值观偏差、“泛污名化”社会舆论等原因导致许多班主任面临着工作热情不高、心理压力过大等职业倦怠问题,从而影响幸福能力的提升。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与美德,发掘人们内心的积极力量,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班主任幸福感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包括优化班级管理经验与方法以获得教育成功体验、增强道德修养以提升职业身份认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与良
摘 要 当前,我国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呈现女性化的特征,并处于女性化进程之中,未来他们性别结构女性化的程度还会进一步增加。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是文化观念、经济和劳动力供求市场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面对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现状,需要从积极吸引男性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和尽可能减轻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两方面入手。 关 键
摘 要 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是近年来少先队改革的重点,相关研究成果稳步增加,主要聚焦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内涵、影响因素、现状水平和提升策略几大主题。通过梳理分析近十年我国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研究成果,发现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学术成果相对薄弱;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限制了其解释和引领教育实践的可能性。基于此,未来应继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原则,加强少先队员光荣感
摘 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生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许多人担忧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但事实上二者并不存在根本矛盾。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并且寻求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的可行路径,是当代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一种显著的发展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数据化与自动化特性、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个性化与定制化的特点,因此它
摘 要 正确评估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水平,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支持,对于延续学前教育成果、保障教育的起始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研究采用《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测评量表(家长卷)》作为测评工具,对南昌市1671名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经频率统计确定百分等级,对其进行正态化处理,然后利用公式T=50+10Z进行线性变换为标准分数,结合3δ原则建立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水平总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出台,凸显出高中英语跨学科教学的紧要性与急迫性。但教师群体对跨学科教学的认知偏差,传统教学模式下跨学科教学的缺席、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开发中的失配问题共同构成当前高中英语跨学科教学的困境与挑战。依托逆向设计“理解”为先,基于“知识迁移”的主导宗旨,以“评”促教,基于“评估证据”的结构提升,以“人”为本,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摘 要 教材治理现代化包括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材治理的现代化理路围绕教材治理目标方位的转换、教材治理体制的完善、教材治理机制的优化展开。在七十多年的变迁中,教材治理在历史和现实的融通中日渐彰显“人的全面发展”,在规制和放权的探索中逐步凸显国家“元治理”的职能,在继承与创新的互动中日益形成系统规范的治理机制,推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治理现代化进程。展望基础教
摘 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美育是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把美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资源”要求的重要举措。体育学科美育包括塑造健康的身体美、培育锐意进取的运动美、锤炼人格完满的精神美等三个层次。目前体育学科课程美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学科美育政策保障不足、传统体育观忽视体育美育的育人价值、学校对课程美育重视程度不足、体育教师的美育观和美育能力欠缺等几个方面。通过完
摘 要 以中小学武术运动项目化教材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中小学武术运动项目化教材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策略展开深入研究。研究认为,教材体系应强化“教材思政”理念,教材结构应突出“体育课程一体化”理念,教材内容应贯彻“大单元教学”和“教会、勤练、常赛”的体教融合理念。从树立精品意识、精编教材内容、创新教材新形态、加强 “教编研”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推进项目化
摘 要 21世纪以来美国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秉承着卓越兼公平,公平兼质量的双重选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这种既公平又有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教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梳理美国各届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政策法案,厘清美国基础教育从新世纪以来的现实冲突,进而阐释美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群体冲突功能,剖析美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利用安全阀制度探索安全可行的实施路径,帮
摘 要 国际馆校合作教育认为馆校合作本质是高效整合优质跨界学习资源。日本中小学馆校合作构建学习者与生活对话、与社会对话、与生命对话的主体性探究机制。研究显示:日本中小学馆校合作历经制度探究、体系建设和优化改革三个阶段;现阶段以中小学校为主导合作,合作课程计划易波动,博物馆主体和学校教师参与薄弱;合作举措主要有课程转化和联动育人。日本相关问题研究对于发展完善我国中小学馆校合作建设提供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