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刚刚过去的2024年,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波诡云谲,国际地域政治重新洗牌,从中东到日韩,从俄乌到美国,从欧洲到亚太,无一不处于动荡不安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世界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频发,在蝴蝶效应的叠加下,未来将更加扑朔迷离。特朗普的执政理念将把美国推向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境地,美国的“小院高墙”和“脱钩断链”等狭隘的保护主义做法将摧毁全球业已形成的产业链
主持人:孙业红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中国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出种类繁多且价值突出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征,也赋予了中国人民强大的文化自信。其中,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与文旅融合的基础,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
一、世界文化遗产价值阐释、活化利用与可持续旅游理念 全球范围内很多杰出的文物古迹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科学阐释展示和有效传播利用的理念和明确要求,是文物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的世界先进理念和国际标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23)指出,公众参与是遗产价值传播的条件,其第119条写到:“支持对更大范围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和鼓励所在社区公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明确要求。文物活化利用正在日益成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各相关部门和地区因地制宜,在创机制、夯基础、挖内涵、活手段、拓路径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北京是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且珍贵的文物资源,文物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些年,北京着力以文物活化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在解决“怎样融”“融得牢” “融得实”“
综合来看,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区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及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统称为乡村文物,不仅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画、古堰坝等不可移动文物5,还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农具等可移动文物,以及梯田、垛田、圩田、基塘等由农业生产创造并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的传统农业景观。这些文物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乡村历史信息而成为研究和教育的重要资
一、文物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优质资源基础和纽带 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古石刻、古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文献资料、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3。其中,不可移动文物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即未
一、以文物推动文明对话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实质 随着冷战阴影的消散,国际大国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民族与宗教的矛盾、区域性的冲突却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呼吁文化多样性和推动多边政治的声音愈发强烈。1998年,联合国宣布2001年为“不同文明间对话年”,这一举措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文明对话重要性的正式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体系中唯一专门负责推动“文明间对话”的机构,致力于推进这一进
[摘 要]文章突破西方主流理论关于财产属性的公/私二元分野,基于吸引资产的集合性、协同性和价值弱可分割性的特征,论证了吸引资产的“俱乐部”产品性质,阐明了吸引资产权作为用益物权的共有产权属性。文章进而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在区分吸引资产系统和吸引资产单元的基础上,刻画出公权性与私权性吸引资产的结构性嵌套关系,并提出了管理跨边界、跨尺度吸引资产系统的原则性方法。文章建议基于中央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摘 要]随着各类短途旅游模式的兴起,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邻近旅游的概念,认为居住地及其周边地区亦可成为居民的游览地,拓展了“旅游”的空间和内涵边界。但亦有学者认为,邻近旅游有悖于旅游定义中的异地性假设,挑战了学科共识,易造成理论混淆。针对上述相悖观点,该文以非惯常环境理论为基础,从到访率、空间认知和身份转换的角度,在学理上辨析了地理位移缺省能否生成“旅游”,进而以离家感为“在旅游”的替代变量
[摘 要]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游憩与健康关系密切。文章从健康地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剖析环城游憩带的资源现状与环境特质提出,环城游憩带具有疗愈性。基于网络文本数据的定性研究发现,环城游憩带的疗愈性由4个属性及12个副范畴构成,是自然属性、建成属性、社会属性、象征属性四维属性整体交互、凝结而形成的环境特质,疗愈性价值生成于人地关系的互动中。进一步地,研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环城游
[摘 要]旅游者行为中,既存在基于行为相似性的薄文化倾向,也存在基于文化差异性的厚文化倾向。探究旅游者行为相似性与文化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采借政治文化领域的厚文化和薄文化理论,文章提出厚文化和薄文化旅游范畴。厚文化旅游普遍受游客行为背后的传统文化影响,薄文化旅游则是当代社会建构的结果。以广东省新兴县六祖镇为案例地,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讨旅游情境下不同文化倾向对旅游
[摘 要]以淄博、哈尔滨等为代表的地方文旅热展现了地方性制度化重构的可能。地方性的制度化改造是应对社会快速流动性下地方公共生活的异化、个体生活的复制和数字技术的殖民的集体行动。“进淄赶烤”和“讨好型滨格”并非仅是网络传播下意外爆火的偶然经济现象,更是基于地方性再造的共同信念下的社会文化行动。重拾具身性的地方休闲、再造仪式化的地方性生活和恢复情感化的地方性互动是地方接住流量的关键,展现了地方自
[摘 要]保护和发展是我国非遗传承的重要维度,如何在传承性保护的基础上走向创新性发展仍待探索。景德镇以手工制瓷闻名于世,明清时期曾创造世界陶瓷工艺巅峰,后因守旧而陷入沉寂。然而,当今的景德镇从陶瓷生产中心转向文化创意旅游地,实现了手工制瓷从复兴到创新的飞跃。手工制瓷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文章以知识视角切入,结合39人次访谈与二手资料,解析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当代复兴与创新过程。研究发现,20世纪90
[摘 要]近年来,各地建立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却又不同程度地面临建设后运营效率低下、运营难以为继的困局。文章从平台利益相关者出发,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构建并解析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系统中政府平台-互联网平台、政府平台-旅游企业、政府平台-游客3组演化博弈动态模型,随后通过系统仿真讨论了收益让渡系数、政企合作降低成本、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可得政绩声誉和平台使用价值5个关键收
[摘 要]文章以批判老年学为指导,打破以往将老年人作为弱势受助者的固化思维,聚焦中国老年旅游志愿者,通过访谈与皮电心理生理测量法,分别从长期和瞬时两方面研究其幸福感的构成维度与生成机制。1)老年旅游志愿者长期幸福感经主观意识加工,由社会价值感、社会接纳感、自我接纳感等8个维度构成,分为动机预设-行为实施-结果生成3个阶段。在动机预设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引导退休者生成的道德预设成为动机形成
[摘 要]旅游者在出游前开展准备活动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但相关学术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旅游准备的后效影响知之甚少。《礼记》有云:“福者,备也”。旅游准备能否提升旅游前幸福感、其具体的作用路径和影响边界是什么都有待相应的学术探索。文章立足旅游前阶段,着眼于旅游者开展准备活动的现实场景,聚焦旅游准备(充分vs. 一般)对旅游前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两个问卷调查和两个情
[摘 要]旅游经济正在成为中国提振内需和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抓手,但有关旅游发展能否实质性促进地区经济长期增长尚未有定论。为此,文章将旅游经济解构为以旅游消费为特征的旅游出行行为(如出境旅游)和以获取收入为目的的旅游接待行为(如入境旅游)。通过神经网络Sigmoid函数模拟旅游出行行为的发展效应,构建内生旅游增长模型。研究证明,旅游接待行为对地区增长具有显著的收入提升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仅具有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