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国家—民族”理论结合“大一统”的历史基础和统一多民族的社会结构,有效地回应了“民族—国家”理论。一方面,“国家—民族”理论继承了“大一统”的本土经验,揭示“大一统”背后所存在的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结构。“大一统”强调“国家属性”,国家和民族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各民族共享“大一统”政治和思想文化结构,体现了国家至上的原则。另一方面,“国家—民族”理论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儒家文化的认同和文学大家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作为中华文学艺术的代表性符号,苏轼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价值。他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近乎完美的人格和极具智慧的超越精神,使得他成为少数民族政权文人们自觉追随的典范。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中华文化符号角度来解读苏轼其人其文的影响和价值,通过分析以西夏、辽、金、元、清为代表的各少数民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核心竞争力,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益机制缺失,难以纳入西方主导的知识产权制度,这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经过探索发现,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财产,基于洛克劳动财产论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赋予产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纳入财产权客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符合知识产权制度的本义,知识产权制度不应局限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互契合、密不可分,二者共同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为根基,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发展逻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标。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其现代化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续写与升华“四个共同”的历史,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开创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新格局
[摘要]中国历代中央政府为治理西藏所制定的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构成了西藏治理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西藏与内地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西藏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内部环境,还在后续发展中孕育了“文成公主”、“两路”精神等具有长时效益的文化符号,即西藏“历史政策红利”。这既有利于当代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西藏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能促进西藏各族群众与内地各族群众之
[摘要]1954年川藏公路建成通车后,青藏高原东部的广大乡村,通过省道、县乡道等支线公路建设,陆续与川藏公路主干线连接。川藏公路逐渐发展为由两条主干线和众多支线交织而成的现代公路网络。川藏公路网建设对青藏高原东部基层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深刻且持久的影响。本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贡嘎山镇为例,结合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呈现了川藏公路网建设的缩影及其对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和民族交往互动的促进作用。川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国有铁路企业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队”和生力军,在赋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铁路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明显供需矛盾,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性尚有待提升
[摘要]古代中国,以马为主、接续换乘的驿路交通方式以及与之配套的水陆系统,自秦大一统以来就是人员、物货、信息往来的“血脉”。 元代疆域辽阔、路网通达,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集陆路、水路、海路为一体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为西人东迁、南士北游等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提供了物质保障。犹如“血脉”般联通全国的元代路网不仅切实加强了王畿与基层、中原与边疆的联系,更建构起当时人对国家疆域的空间认知,并通过
[摘要]清代满族文学成就辉煌,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对满族文学繁荣的原因,学界归之为满汉文化融合,但对融合的认知还缺乏深度梳理,例如研究的视野专注于逻辑性、文学性、同一性,而忽略了历史性、阶段性、差异性。文章以纳兰性德词作创作为例,探讨“汉习”对满族进士词人群体创作的影响,通过回溯历史,梳理纳兰性德“汉习”思想的由来,将他对汉文化自觉接纳的态度与康熙、纳兰明珠、揆叙等人工具性地利用汉文化作对比,深
[摘要]莫友芝以学问为根基,精音韵训诂,善书法篆刻,通金石目录,工诗文,是晚清重要的文化名人和著名诗人。在《清史稿·文苑传》被誉为“西南大师”,曾国藩称其为“西南巨儒”,钱仲联赞誉其诗文“足当诗史”。在江表十年期间,他沉心著述,在文献整理、版本目录、音韵训诂等领域皆有建树,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世人所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其文学成就。在其晚年和清末,他的诗人身份明显落后于学人身份。近代以来,学界从“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民族流动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各族日趋活跃的人口流动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现有研究多从社会融入和文化适应两个角度关注少数民族的城市融入问题,前者关注少数民族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应对的策略和取得的成果,后者则关注城市少数民族面临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以及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方法。在对上述研究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梳理出关于少数民族社会融入与文化适应之
[摘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与其城市融入有着密切关系,就业关联着城市融入的多项指标,就业融入已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基本路径依赖。贵阳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融入调查表明:在空间融入维度,形成了以就业为中心的“撒珠式”居住格局和良好的交往空间、文化空间;在经济融入维度,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整体偏弱,就业结构欠优化,经济融入程度不高,经济融入动能不足;在社会(网络)融入维度,基于就业的新的社会
[摘要]“元宇宙”是一种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新型数字空间,提供了基于扩展现实技术的具象性认知及沉浸式体验。元宇宙所包含的新一代数智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毋庸置喙也会受到社会数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深刻形塑。目前元宇宙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仍是一片“蓝海”,其应用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弥补当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为其提供资源空间、社会
[摘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来塑造高校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具有特别的借鉴价值。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独立文化传统,全面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本研究认为,道家传统的理想人格具有四大支柱,即“逍遥无待”的自由观、“万物齐一”的平等观、“重生爱物”的生命观和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强国家教育投入,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各民族地区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对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筑中华文明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经济发展、创新动能、绿色生态、民生福祉、社会公平五大方面构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要求高校各类课程除了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更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以哲学专业课程“伦理学原理”为例,提出四个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一是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二是教学团队教研协同,教学模式精心设计;三是观照现实、重在实践,创新考核方式,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