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一连下了几场雨,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 凌晨三点,我从睡梦中醒来,再也无法安然入睡。我已经二十七岁了,还是单身。最近,这件事情一直折磨着我,让我焦躁不安。我不允许自己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可是,这个可怕的事实就像黑蝙蝠一样,越来越近地向我飞过来。我提心吊胆,甚至为此变得有些自卑起来。 我早早地起了床。在洗漱的时候,我对着镜中的自己看了又看。我长得并不丑陋。除了额头上因小时候贪玩留下一个
我行走在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旷野,脚下是断裂的铁轨和混乱石子铺成的路基。尖叫声和哭喊声似乎从遥远的天边传来,又像是从地下传来。这些声音响起的时候没有任何征兆,又没有任何征兆地消失。我睁大眼睛四处搜寻,眼睛的尽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我游走在火车撞击产生的碎片之间,像是飘浮着的柳絮,任由微风将我吹来吹去。我想停留在车厢断裂处,寻找和我一起乘车的父亲。可风却没有给我这个机会,在我即将钻进车厢里的时候,它将我
一 找到田铎的大公法律事务所,于萍颇费了一番周折。事务所在通江街与滨江路交界的拐角。这是一座刚进行完老旧小改造的楼房,外墙刷了一层砖红色的新涂料。事务所在一楼,门脸不大,对着通江街。门口两级台阶,铺着红色的旧地毯。地毯被雨水打湿,渗进去的土灰变成斑点状的泥浆,显露出斑驳的痕迹。 门半开着,于萍收了伞,上了台阶。田铎从门后探出头,招呼她进去。 屋子狭长,正中并排摆放着两张办公桌。里面办公桌的后
刘志才想买辆好车,但钱不够,想来想去,想到了保险柜里有幅画,决定到拍卖行试一试。 这幅画,是她姥爷的遗作,平生只见过一次,还是她妈妈抖开让他看的,据说很值钱。画的是:一个绿色大胶盆里有一条大鲤鱼,盆里有半盆水,大鱼在摇头甩尾;跳在桌子上的大黑猫跳下来欲抓鱼吃,猫定格在桌面与鱼之间的距离中。 鱼画由10万拍到50万。刘志才知足,有这钱买辆车够了。志才正欲答应成交,忽然想起这是母亲的心爱之物,得征
只身出门。记不清多少次了。几件衣服,一本书,手机及充电器。这种状态持续了整个我个人的2016年春天。当然,万事万物都有原因。人在许多时候所谓的困境,在很多时候波澜不惊,甚至与本心相反,呈现出一种极其葳蕤甚至愉悦的面目。而内里却是火焰奔突,洪流与雷鸣,战马和杀场,这种残酷性,只有自己可以体会和经受,他人再亲近,也只是皮外之“伤”。打车到成都东站,径直取票。安检,候车室内人满为患,而我常觉得空空荡荡。
1 何谓秋? 《说文》解曰:“秋,禾谷熟也。”即万物成就、收工之时也。 确实,秋天是万物丰收的时刻。“七月半,枣红圈,八月半,枣落杆。”又说:“七月的枣,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其实岂止这些,苹果、石榴、葡萄、无花果,山里红……一个个争奇斗艳,似一大帮子姿色各异的姑娘,你跟着我,我撵着你,赶趟儿似的蜂拥而至,使得秋天成了名副其实的果实的盛会。 而玉米、水稻、红薯、芝麻、花生、绿豆、黄
半盏江南一盏春 江南来信。信是信笺,“笺”上一角,江南好风光,有薛涛笺气息。 赏“笺”上江南,须有一壶茶。江南风情,亦是一味新茶——半盏江南一盏春。 提壶烧水。红泥小火炉,铁壶一把,瓷盏两三盏。临窗而坐,晨起的鸟声挂在檐上,挂在檐上的鸟声有茶香气,闲饮茶,便多了一份娴雅气。乡间烧火,最是木柴好,烧木柴有阳光甘冽的气息,有雨露滋养的馨香,庭院不大,四面收紧,木门半开,木格窗棂半掩,这样的景致里
酱香 吃了端午粽,家家把酱做。端午一过,青梅挂枝头,江淮一带冗长的梅雨季节即将来临,旧日乡下人家家家户户开始做酱了。 酱是民间最传统的调味品,一份酱香会调配并丰富乡下人家平淡的生活。 梅雨时节因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称“梅雨”或“黄梅雨”。南朝梁元帝时期的《纂要》即记:“梅熟而雨曰梅雨”。 梅雨时节,物品易生霉,家乡一带又称“霉雨”。以历法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
从淅川中部的板桥川到最东南的顺阳川,丹江要流经一个叫“小三峡”的地方。这里两山夹峙,悬崖壁立,林木葱郁,怪石峥嵘。近四十里长的峡谷,十步不重景,百步两重天,虽无长江三峡之雄伟险峻,却有玲珑幽深的秀美。清咸丰九年秋,时任淅川厅同知的诗人徐光弟在游览了“小三峡”以后,对这里的自然风光赞赏有加,吟出“河身如带势环弯,一线中流两岸山”的美妙诗句。 出了“小三峡”,突然间天宽地阔,被淅川人津津乐道的“四十
1 春天的泥土是软的,柔软的,上面覆盖着一层杂草,一层碧绿碧绿的杂草,厚厚的杂草,像盖着一层厚厚的绿色地毯。一连七八天下雨,泥土是湿润的,泥土中包含着满满的水分,杂草中也包含着满满的水汁,用手一拔,手上就沾满了汁液,新鲜的汁液。 春天来了,春天往深处走的时候,严家淤大地上的春色越来越浓了,万物似乎都醒了。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绿色,碧绿色,像翡翠,绿翡翠。密密麻麻的绿色被春天这根火柴点燃,燃烧着,
秋风起,落叶黄,一片萧瑟之中,却有秋蝉之鸣,如泣如诉,诉说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此时的秋蝉,已不似夏日那般喧嚣,它们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沧桑与深沉。它们栖息在枯枝之上,振翅而鸣,那声声悠长的鸣唱,似是对新秋的欢迎,又像是对夏天的挽留。 秋蝉,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它们那独特的鸣叫声,似乎总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在古诗词中,秋蝉常常被赋予丰富的意象,成为表达秋意、思乡、离别等情感的重要载体。
大雪,自天而降,满眼成诗。落于河中,从水面滑过,贴着小河的脸,抒写冬的诗句。 一 连续几天,老天爷披着灰色暗沉的袍子,忧郁着面孔,俯瞰大地。 旷野的风,虽说不大,却刀子一般掠过,刺痛大地的每一寸肌肤,和她怀抱里的每一个生灵。 我跺了跺麻木的脚,感到猫咬般的疼痛。冷冷的风,掠过杨树林,问候着每一根细细的枝条。枝条们并不胆怯,却在寒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嘹亮地打着呼哨,把内心的兴奋,撑破树皮,蕴
气味 只有一个人闻见了知了嘶鸣的气味 妇人们手中的蒲扇摇来喧哗的气味 酷暑被太阳濡湿翅膀上升的气味 只有一个人闻不到 贵宾狗偶尔轻吠 闻不到空气中窒息的缝隙里露出良心的鸟鸣 只有一个人 在闻见与闻不见中起床,梳洗 一生的成功与失败 深陷芝麻大的星球 粒子大的肉体,那所谓的沧海一粟 曾经甘苦的气味中 不知终年。只有她 在终年里拾起黎明的蔚蓝 盛夏的果实 你无法想象,一
田君的诗歌创作已历三十余载,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表现方式上,既有浪漫主义,也有现实主义,甚至不乏更为现代的表现方式,但无论如何变化,抒情性一直是其不变的内核,田君将叙述融入抒情之中,使之相得益彰。因此,本文着重探讨的是田君在诗歌创作上的浪漫诗学实践。 一、基于真实的生命经验的个性化表达 在田君的第一部诗集《静止的火焰》中,陈有才为其作的序言《田君的诗是诗》中讲道:“田君的诗是一碗油盐饭!大别山特
中国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信阳有八百多年属于楚地。从文化层面来讲,信阳数千年间一直处在楚文化的影响范围之内,楚文化所特有的浪漫气质对于信阳文化艺术的影响深刻而持久,直到当代。其中,诗歌所受到的重要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中国诗歌的鼻祖屈原的屈式浪漫早已深入到信阳历代诗人的骨髓之中,无可替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信阳诗人,我自然也不例外。 梳理自己的写作,突然
(一)“红薯哥”李书强 在唐河县滨河街道王庄村,“红薯哥”李书强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在红薯产业科创园的斜对面,他的专业合作社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在那红薯收储库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如同跳动的音符,他们正精心打包着红薯苗,将这份希望发往全国各地。李书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辛勤耕耘后的收获,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 李书强,这位朴实的农民企业家,用他的智慧和汗水,
夏日的风和阳光浩荡而热烈地拂过车窗,路边的梧桐和杨树繁茂葳蕤,我正在通往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被无数人传颂和赞美的村庄:王庄。 我印象里的村庄应该还停留在年幼的那个时候,没错,她拥有低矮的房舍,稀疏陈旧地和一些参差不齐的树木在空旷的天际下共存。这里和那里,远处和近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我闭上眼就可以如数家珍,和你说出她们共同的模样,毕竟,我们大多数人的根基都盘踞在村庄,都曾熟悉村庄的每一处地方,包
仲夏时节,野外绿意盎然。我们一行人前往唐河县滨河街道王庄村进行创作采风活动。 行程途中,唐河的友人向我们介绍:在我们唐河县乡村振兴建设中,可是出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大能人”王万才,他不仅是我县首批脱贫示范户、首届脱贫攻坚劳动模范,而且还是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最美人物”奖获得者、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 一个普普通通土生土长的农民汉子,获得
去过王庄很多次,就这两三年来说吧,十次总是有的。有时是因为公务,有时是纯休闲,带着家人,到王庄转转看看,接接地气,其乐融融。偶尔遇见正在侍弄菜地的村民,他们会慷慨地给你一大捆刚摘的蔬菜,正想表达谢意,被他们误认为你要推辞,“刚摘的,新鲜,没打药”,他们厚道地说。也有时是陪着外地的客商到这里观光休憩,这些久居都市的实业家们一到这里,就感叹和羡慕不已,感叹这里的村居环境如此美丽,更由衷地羡慕这里村民生
想做王庄的一棵红薯 六月骄阳,用火红的引信 引爆眼睛和心灵。在唐河王庄 冒火的土地上,指认一棵叫红薯的植物 它在爷奶的地窖里金贵过 在父辈的切刀下救过村民的性命 在我的记忆里泛过胃酸,染黄饥饿的童年 我依然爱它,母亲般的沉默与隐忍 乳汁般的高产、积累与甘甜 金子般的质朴与实诚 此刻,我紧盯庞大的育苗孵化器 它们像一群群蝴蝶飞起来 膨胀壮大、塑形变美 牛奶白、阳光黄、砖瓦红
王庄是唐河的一只鹭鸟 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飞得很高 一张纸撑起蔚蓝的天空 剪子就是善解人意的春风 让鸡、牛、羊有了温度和思想 跟着剪纸人翩翩飞翔 拉宽乡村的田野 荷塘的胸怀藏着村民的美丽心事 一个夏季的自然清凉 浓缩进一方池塘 村史馆、家风家训馆、文化馆 澄澈村庄的眼睛 徽式民居、王庄书院 给村民们装上腾飞的翅膀 领头雁是个巾帼标兵 曾经的都市白领 用村办企业代替笔描
风和日丽,天朗气清。辽阔的天空下,一片黑土地上,一个年轻的妇人在辛勤地劳作着。或许是累了,她直起腰,抬起头,用手罩在额前,出神地看向远方,像是与梦想进行高雅的交流,之后,她又弯下腰继续劳作。 树叶青了黄,黄了又青,直到一头青丝变成满头银发,她依然在这片黑土地上忙碌着……这个人便是我的婆婆。 十八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 我的婆婆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方城县一个偏远的小村庄。
三秋桂花 天渐渐凉了,一脸墨绿的树叶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阳刚,渐臻成熟,和颜悦色地站在季节的门口,如同一脸和气的老者,坦然面对生命的历程。 爱美的花儿,也紧随夏日的身影,渐行渐远。而这时,在八月仲秋,在春花烂漫时默然无声的桂树悄然吐芬绽芳了。 我所在的荒园,土地贫瘠,一二百株桂树,因是新栽,早几年半死不活,瘦瘦弱弱的枝干,死的死,干的干,莫说开花,就是小命儿也几乎殒殁了。 “有苗不愁长。”这两
笔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一种常用文体。文学意义上的笔记二字,和我们平时听课、听报告、读书读报时所做的记录是不一样的。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笔记之“笔”,就是和“文”相对应的“无韵者”,“笔记”的本义即执笔记叙。笔记作为一种文体,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其异名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笔记渊源于先秦而形成于魏晋,在唐宋两代得到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