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区块链下生产商风险规避行为对供应链成员融资模式选择及订购决策的影响,文章考虑了一个由资金约束零售商、资金约束分销商和资金充足生产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基于区块链的信用传递功能以及生产商风险规避行为,分别给出了区块链赋能的生产商信用担保融资模式、供应链组合融资模式以及风险分担融资模式的数学模型。基于Stackelberg博弈方法,运用逆序递推优化求解法获得了各融资模式下供应链最优均衡订购决策。并通过比较得到了区块链赋能的供应链组合融资模式优于其他融资模式的适用条件。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生产商风险规避度较高、生产成本较低、产品销售成功率较高、供应链资金约束较紧时,区块链赋能的供应链组合融资模式相比其他融资模式能够带来供应链成员效用的帕累托改善,促进供应链价值的进一步提高。
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服务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推动下实现了从传统贸易融资到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升级转型。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去中心化、透明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在提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交易透明度、运行效率、风险管控能力、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其实际应用依然面临数据隐私保护、产业链协作、市场竞争、监管滞后等诸多挑战。为此,建议采取隐私保护技术、协同创新机制、差异化市场策略、完善监管体系等优化措施,以推动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深化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和工业产业链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22年全国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和工业产业链现代化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差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数字经济和工业产业链现代化两者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增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了“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②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其次是超变密度,区域内最小。③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参与度、城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对提升数字经济和工业产业链现代化的耦合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是驱动二者耦合协调的重要因素。
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最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之一,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桥梁。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供销合作社的“三社”共生系统综合性数理框架,通过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功能特征,揭示了区块链技术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改善市场运营效率方面的赋能机制及其对“三社”共生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对“三社”共生系统的积极影响,还通过比较分析验证了区块链技术嵌入前后在合作社中的收益增量。研究结果表明:区块链技术能够强化“三社”之间的信任关系,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生产合作社的质量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三社”共生系统的整合与协同,提升整个农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2024年收录的绿色采购相关CSSCI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内涵要义、驱动因素、实施路径等方面系统分析绿色采购理论发展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绿色采购与绿色供应链、数字化采购正在加速融合,研究提出绿色采购是兼具采购标的、采购实施过程双层“绿色”的一种采购活动,需要平衡兼顾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人为本、社会责任、绿色治理等多方面的绿色内涵。基于此,文章最后围绕采购需求管理、采购组织执行、采购结果履约管理三大阶段,构建贴合电网企业业务实际的绿色采购管理体系,提出优化提升绿色采购管理的建议。
文章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方的博弈策略均衡,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贷款额度、经营正常收益、寻租收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机成本和优质农产品生产成本,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违约的关键因素;违约金、加工企业的投资成本是加工企业违约的关键因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成本、奖惩制度是金融机构判断审查标准的关键因素。根据分析结论,文章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企业和金融机构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高昂的秸秆回收物流成本严重制约了秸秆回收综合化利用,而对秸秆原料进行预处理可以增加其能量密度和堆积密度,降低回收物流成本,文章通过分析无预处理、压缩打包预处理以及固化成型预处理三种模式下秸秆回收流程,建立了秸秆回收物流成本计算模型。文章以最小化回收物流成本为目标,确定了不同预处理程度、运输距离以及收购量情形下秸秆的最佳回收预处理模式。结果表明:预处理程度对回收物流成本的影响较大,随着预处理程度的增加,秸秆单位回收物流成本先降低后增加。此外,与无预处理相比,秸秆经压缩打包后的回收物流成本降低了11.19%,经固化成型预处理后的成本降低了7.01%。随着运输距离和收购量的增加,预处理模式的成本优势越明显,运输距离小于16.4km时,无预处理的成本最低;距离为16.4~70.7km时,可采取压缩打包回收预处理模式;距离大于70.7km时,宜采取固化成型回收预处理模式;收购量小于1.94万吨时,无预处理模式最优;收购量大于1.94万吨时,压缩打包回收预处理模式最具经济性。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国际影响力的目标。中国品牌出海已经不单单是中国产品的出口,更包括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等价值的传递。当前,我国品牌出海的工具、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新变化,并呈现出数字化、原创化、智能化等新趋势。同时,我国品牌出海将面临着营销方式数字化多元化、海外线上需求增大、国内产品品质提升等新机遇,也将直面文化风俗差异、国际政策持续调整、品牌能力不足等新挑战。未来,中国品牌出海如何抓住新时代新机遇,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是亟待各方共同研究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