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国75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经三次伟大社会革命。第一次伟大社会革命是新中国前30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飞跃的伟大制度革命,第二次伟大社会革命是新时期30多年从社会主义社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飞跃的伟大体制革命,第三次伟大社会革命是新时代10多年正在进行的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飞跃的伟大体制机制革命。新中国75年三次伟大社会革命坚持革
摘 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至关重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长河中,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是这个历史进程的永恒主题。深刻揭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理论逻辑,总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华民族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梦想的历史逻辑,准确把握
摘 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深入探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原创性概念和重大命题,而且深入阐述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意义、阶段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领导力量。在邓小平诞辰12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梳理和分析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贡献,不仅是对伟人的一种缅怀和纪念,更是一种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期盼和坚定。 关键
摘 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维度。自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提出以来,学界围绕其生成逻辑、概念内涵、显著优势、政治效能、推进路径、世界贡献等议题展开研究。综合学界已有成果而言,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呈现价值立场明确、基础论证扎实、理论自觉深化等显著特征,但其理论宣传与学术研究间仍存在一定张力,且研究的精细化、实证性有待加强。未来,应着力在以
摘 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是以人民为中心、“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
摘 要:“第二个结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重大文明成果,彰显了新时代自信自强的时代风貌。“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的拓展和深化是多重动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内在要求是其“内源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牵引力”,中国共产党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文化追求是其“推动力”,世界大变局中人类文明新形态创生的时代诉求是其
摘 要:科学社会主义得以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即以社会基本矛盾为“硬核”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坚持,体现在第一次把唯物史观的“硬核”规定为社会基本矛盾,并以此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矛盾从而把握其性质;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继续以此分析各种社会矛盾,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即创
摘 要:政党是政党成员通过“积极的关系”相互“结合”而成的共同体。利益结合体和理想信念共同体是政党共同体的两种基本形态。中国共产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不是利益结合体,而是理想信念共同体。理想信念共同体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至关重要性系列论断的本体性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和自我革命品格的本体性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先锋队”特质的
摘 要:党的二十大以来,大党独有难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纵览当前研究成果,学者们围绕大党独有难题的概念与内涵、生成原因、典型表现形式、破解之道等方面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多元的特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然而,结合当前研究成果,学界在相关概念与核心内涵的认识方面尚未统一,研究视野和内容有待拓展与深化,研究方法也亟待优化。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学界
摘 要:革命是政治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关键组成部分。革命观源自革命主体的政治实践,同时又塑造着革命主体进而影响革命行动。卢森堡的革命观拒斥僵化守旧和正统修正,以总体性辩证法和危机理论保卫革命之合法性,彰显出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具体化的理论特质。在改写、遗忘和告别革命的后革命氛围中,重提卢森堡,一方面指向了对马克思主义去激进化和去革命化阐释的批判,另一方面则指向了对今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