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按出场顺序): 贺曙华 男,三十余岁,中共吉东特委密山县委书记 许若萱 男,二十四五岁,公开身份是三岛高寒植物研究所日军翻译官,实为红色交通线潜伏在敌营的中共地下党员,代号“冰凌花” 侯 七 男,三十五六岁,日军“特高科”探长 崔歪嘴子 男,四十岁左右,伪满洲国吉东省警察局警长 李延禄 男,四十来岁,抗联六军军长 黄一夫 男,二十五六岁,抗联教导队参谋 秋野其三 男,二十五六
主要人物(年龄为第一次出场时年龄): 杨国安 男,24岁,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人物原型:扫雷英雄杜富国) 吴 峥 女,21岁,边境某医院护士,杨国安的女友(人物原型:杜富国之妻王静) 李 岩 男,22岁,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杨国安的战友(人物原型:扫雷战士艾岩) 冉贵浩 男,25岁,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杨国安的战友 杨国佳 女,20岁,边境某医院护士,杨国安的妹妹 杨俊乡
时间 战国时期 地点 魏国邺县,漳河河边 人物 西门豹 邺县县令,聪明机智 老 妇 五十多岁 老 翁 五十多岁 侍 卫 西门豹的侍卫 老 巫 女,七十多岁,给河神娶亲的巫婆 反串扮演的假新娘、小巫三人、官绅三人,卫士、围观群众若干 第一场 [起光。 [西门豹和侍卫身着百姓服装上。 [老翁扛着一把锄头,老妇拎着一小袋粮食,两人鬼鬼祟祟地走到台中,欲埋。
人 物 母亲、女孩(网名昵称“良夜”)、男孩,以及歌队若干 [灯光在舞台上打出不同分区,母亲查看女孩的网络聊天记录。 母 亲 你为什么要叫“良夜”? 女 孩 因为那句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男 孩 我听过,但一直不太明白这句诗的意思。 母 亲 良夜,不是美好的夜晚吗? 女 孩 但在这首诗里,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母 亲 什么?! 女 孩 死亡。 男 孩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
摘 要:契诃夫《三姊妹》于1936年第一次在上海搬上戏剧舞台,时隔87年后,由上海戏剧学院作为毕业剧目再次对外公演。本文通过该剧的筹备、排练、演出的过程,阐述对于契诃夫戏剧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的当代性的思考与表达;对于这部最具有诗意又在形式上不同于契诃夫其他剧作在舞台样式上的构思与呈现;对于其人物形象体系及重要而独特的创作观点“平衡,把人物的长处和缺陷平衡起来”的解读与表现。这是经历了三年疫情的上戏
摘 要:《浣纱记》是昆山当代昆剧院与罗周合作的第三部作品,旨在纪念与致敬昆剧的“开山鼻祖”梁辰鱼。不同于以往的专题致敬作品,该剧没有选择原创与缩编,而是对梁辰鱼的原作进行了整合与改编,是一部传承经典与融合现代意识的作品。集中表现在编剧对剧本的解构与重塑,将范蠡与西施改为剧情主线,进而思想主题亦由家国政治转向了女性关怀。改编之后的《浣纱记》一经搬演,便受到了学界与昆曲爱好者的关注,其古雅诗意的舞台风
摘 要:革命历史题材剧作不应满足于对历史事件的讲述,而应将艺术感染力置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与表达的重要位置。安徽省安庆市黄梅艺术剧院推出的原创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太阳山上》,以“小人物”个人命运的书写、个人情感的表达来折射战争的宏阔,展示历史的风云,在历史叙事中重视个体叙事,以人物的日常情感体验完成革命讲述,让主旋律作品更好看。这个戏的创作和演出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这个话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而有益的观察视
摘 要:张慧自编自导的话剧《杂拌、折罗或沙拉》包含了与疫情紧密相关的三则故事,该剧以“不确定性”为戏剧核心,运用现代舞台的影像手段,昭示了疫情之下的百态世相,也充分地契合了当代话剧受众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疫情;间离效果;影像;装置艺术 杂拌、折罗、沙拉,三道中外菜肴的名称并置,作为一部戏剧的名字,或许它已在标题层面上对观众做出了明确的暗示:这部戏是杂糅的、浑然的,是艺术的和市井的,是象征的和
摘 要:《桃花扇》是清初戏曲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历史剧,《余韵》一出是全剧内在精神的重要表现,不仅表现了历史兴亡交替之际普遍的情绪和感悟,同时也具有个体生命在不同遭遇中所体味的沧桑与悲怆。对《余韵》意涵的阐释包括探讨《余韵》一出作为结尾所构成的余韵悠长与圆融美满之意,详细分析《余韵》三套组曲【问苍天】【秣陵秋】和【哀江南】在曲调、人物、情感方面对底层百姓、朝代更迭和繁华落尽的独特表达,论述《余韵》出
摘 要:蒲剧发轫于元末明初,是我国山西四大梆子戏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声腔剧种。新时代蒲剧的发展传承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危机、困境,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前进。近十年来,蒲剧艺术的发展传承主要面临的困境有:蒲剧演员代际传承制度的断裂造成的行当人才缺乏;上演的蒲剧剧目有限,演出效果不佳;蒲剧的受众出现了明显的分流;新型艺术对传统蒲剧艺术的冲击。为化解危机、重获生机,蒲剧艺术积极拓展生产空间,生发“戏养神”和
摘 要:前苏联戏剧导演梅耶荷德于20世纪初期提出的剧场“假定性”与“有机造型术”等主张曾对世界舞台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经常被理论家们与中国戏曲“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进行对照。本文着重探讨梅耶荷德舞台艺术主张及艺术实践与中国戏曲的异同。作者认为,梅耶荷德主张的舞台“假定性”与“有机造型术”在内涵、对演员肢体的重视等方面与中国戏曲有相似之处,但其艺术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的训练方法与舞台探索等方
摘 要:《费城,我来了!》由爱尔兰知名剧作家布莱恩·弗里尔创作于1964年,剧作中加尔移民美国在即,却陷入不同空间之下的权力争锋而进退两难。本文结合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及福柯权力理论,分析精神空间中内外加尔之间、物理空间中加尔与父亲,以及社会空间中加尔与美国姨妈之间的权力博弈,并进一步探究其背后所分别映射的爱尔兰与北爱尔兰、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揭示作品所反映的爱尔兰个体乃至民族的精神困境。
摘 要:舞剧叙事作为跨媒介叙事的一部分,在跨媒介的大背景下,舞剧的叙事对创作实践者和理论研究学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剧的创作既离不开作为表达媒介的舞者自身,也离不开对其他媒介叙事的借鉴和使用。本文选择了《睡美人》叙事的三个版本,包括童话故事版本、古典芭蕾版本及当代芭蕾版本。一方面比较了文字叙述和舞蹈叙事在内容和呈现效果上的区别,另一方面,从故事状态的变化出发总结出两部舞剧故事讲述的N型和W型曲线
摘 要:学界过往对莫里哀的研究中,罕有对于莫里哀喜剧与伽森狄哲学之间关系问题的关注。文章首先探赜了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笛卡尔唯理主义的本质以及伽森狄对笛卡尔的反驳之要点。随后通过对《伪君子》的细读分析,认为莫里哀虽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喜剧家,但他的思想却深受伽森狄影响,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和伊壁鸠鲁主义的基底上,而与当时的古典主义文艺法则和笛卡尔哲学中唯心化的一面始终保持着距离。他所秉持的“理性”
摘 要:赣中花鼓戏是活跃于江西中部地区的小戏剧种,20世纪90年代《中国戏曲志·江西卷》对该剧种的发生、衍变有过粗线条的描述。本文通过对现有材料的梳理研究,回溯了赣中花鼓戏剧种流变发展的脉络,丰富了此剧种不同阶段的样态描述,使该剧种的衍变过程更加清晰,剧种独立性更加凸显。 关键词:花鼓灯;对子戏;三脚班;花鼓戏 江西境内分布着23个地方剧种,其中一半是采茶类小戏(12个),赣中花鼓戏作为唯一以
摘 要:戏剧是以舞台为时空载体,以表演为媒介,将戏剧作品内涵与情感等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人物形象是戏剧表演艺术之灵魂,塑造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每一名戏剧演员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文章简要论述戏剧表演艺术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戏剧表演艺术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重点从了解剧本、生活体验、表演技巧、舞台修养、表演分寸、自我与角色的融合六大方面阐述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旨在为戏剧表演艺术
摘 要:中国戏曲是一种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数百年来,中国戏曲积极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地吸收着各类优秀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中国戏曲与中国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戏曲的转化和吸收影响着中国舞蹈的继承和发展,而中国戏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许多传统舞蹈的精髓。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戏曲舞蹈具有相应的审美特征。戏曲舞蹈不但具有写意、音乐、节奏、雕塑之美,还擅于叙
摘 要:由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创作并演出的话剧《萧红》,是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它以抒情写意的风格塑造了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人物形象。萧红坎坷的人生、漂泊不定的命运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都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悲歌。该剧在人物塑造、戏剧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独具特色。本文将试论话剧《萧红》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以探析该剧的舞台阐释与戏剧脉络。 关键词:话剧《
摘 要:舞剧《朱鹮》呈现出中国舞剧的大气磅礴、引人入胜,多次获得大奖。在舞蹈的韵律与造型、音乐的烘托与渲染、戏剧性的情节与冲突、美术的布景与服饰及文化内涵的展现方面体现了中国舞剧的美学特点,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舞剧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情感魅力。本文旨在从这些角度入手试析中国舞剧多元的美学特点。 关键词:《朱鹮》;中国舞剧;美学特点 由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朱鹮》是中国舞剧中的优秀代表作,它讲述了
摘 要:民族歌剧作为一种带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底蕴的艺术形式,在演绎的过程中需要将情感元素完整地呈现,通过演唱者情感的表达将作品中的内容和人物情感表达出来,与观众产生共鸣。本文从民族歌剧作品的内涵与审美价值、艺术特征和情感表达出发,以歌剧《运河谣》为例,对民族歌剧作品的情感表达策略进行探索,旨在从理论上深化对民族声乐作品的表达与认识。 关键词:民族歌剧;情感表达;《运河谣》;作品内涵 在民族歌剧的
摘 要:《繁华梦》《梨花梦》《鸳鸯梦》三本剧作直观呈现出女性人物在现实中女扮男装、在梦中转女为男、由仙子谪仙为男的三种叙事模式[1]P123。本文将从主人公“出梦情感”这一角度进行文本细读,分析剧作之间出梦情感的差异性及两性梦境叙事的区别之处,剖析女性剧作家在梦境书写中的真实内心世界和精神理想。 关键词:明清;拟男剧;两性梦境;叙事模式 在明清女性戏剧作品中,女性作家的梦大多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
摘 要:面具是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他的戏剧多探讨双重人格对人的影响,以及假面之下人与人的关系。他对面具的认识是立体的,凸显了现代人内心最为深刻的矛盾。从奥尼尔的面具理论出发,分析其作品中人物对于面具的使用,在奥尼尔的面具使用逐渐观念化的过程中,面具逐步成为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象征,展现了现代人孤寂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面具;面具剧;尤金·奥尼尔;人物分析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严肃戏剧
摘 要:沉浸式戏剧作为有别于传统剧场戏剧的表演形式,不局限于只有演员进行连续表演的舞台,而是每个观众都可以通过参与式互动进行戏剧体验,获得情感共鸣。当观众参与和叙事达到适当比例时,沉浸式戏剧的互动性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因此如何平衡观演关系是沉浸式戏剧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一大要素。本文以《燃烧的城市》和《控方证人》作为案例来分析和比较观演关系在戏剧实践中的异同,旨在探索和解释沉浸式戏剧是如何改变观众与表演
摘 要:民族歌剧作为当代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推动中国歌剧体系发展的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戏曲形式产生了碰撞,这就意味着当代民族歌剧中演唱元素必然要面对观众进行创新性的改变。艺术反映生活,民族歌剧蕴含了多样化的民族精神。本文从民族歌剧的创新性、创作性、演唱性这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例,探讨民族歌剧作品艺术特征的创新化应用,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民族歌剧的艺术创作提供有益路径,同时为
摘 要:数字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民族歌剧的时代化进程,当代民族歌剧将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多元艺术融入创作,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民族歌剧的发展。本文研究阐述民族歌剧多元化发展背景、当代民族歌剧艺术及民族歌剧中的声乐元素内容,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进一步丰富中国民族歌剧理论体系。以代表性表演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为依据,探索民族歌剧表演的多样化,为民族歌剧在新时代的提升与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多元视
摘 要:广播剧作为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创作者们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将重点聚焦在广播剧人物性格的塑造与技巧方法的使用两个方面,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进行深入阐述。 关键词:广播剧;人物性格;技巧方法 一、广播剧创作中人物性格的塑造 在广播剧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殊感受里,它是靠什么吸引听众,走进听众的内心,感染听众的情感?如果只靠声音和语言的辨识度,人们只能区分剧中的形象
摘 要:由靳飞所著的《冯耿光笔记》出版,封面“没有冯耿光,就没有梅兰芳”深深吸引住了我。该书首次书写了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背后的“幕僚”——冯耿光,全面记述了其横跨政治、金融、戏曲领域的传奇人生,进而展现出近现代中国文化界和金融界的人物群像,可谓京剧研究领域的一本力作。本文通过记述冯耿光对梅兰芳的帮助和影响,着力梳理了梅兰芳的艺术人生。 关键词:《冯耿光笔记》;冯耿光;梅兰芳 难道真如作者所言“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