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冬,岭南大学图书馆,硝烟裹挟着潮湿的海风在窗外翻涌。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教授将最后一箱古籍封存妥当,额角渗出的汗水洇湿了鬓发。警报声骤然撕裂长空时,她固执地留在馆内,用身体护住尚未转移的宋代刻本。这是冼玉清守护文明的寻常一日,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女性用生命丈量理想的真实写照。 冼玉清1895年出生于澳门富商家庭,8岁读书,四年后进入“灌根书塾”,师从著名教育家陈子褒。陈子褒是晚清举人、康有为
人工智能(AI)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在这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女性正成为突破性创新的生力军。她们以“十年磨一剑”的专注攻坚克难,以不懈创新重塑行业未来格局,不仅为科技领域注入新动能,更彰显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第三次江苏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江苏省女科技工作者占比约46%,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战略新兴产业中,她们以细腻的观察力和坚韧
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可以帮助人类更高效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甚至创造新的可能。 “除了‘专精特新小巨人’,我还想再拿一个‘培育独角兽’。”江苏智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檬智能”)总经理赵莉是一个非典型的女企业家,忙时杀伐果断,干脆利落;闲时插花、遛狗、做咖啡,内心俨然住着一个小公主。这样的反差感,让人不得不承认,她是个有趣且充满魅力的人。 六个年轻人的创业 拜访赵莉时,公司刚刚搬入
技术必须服务于人,而非让人适应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演变为‘底座技术’,全面赋能和重塑各行各业,深刻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这一时代浪潮下,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科大讯飞农业板块联合创始人兼苏州数智赋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波,以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的实践中,不仅推动了行业发展,还为个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经验。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发
人工智能生成不仅能模仿人类的创作,还能创造人类想不到的东西。 “人工智能生成(AIGC)就像是一个超级聪明的‘创作助手’,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理解用户需求,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创造出新的内容。”苏州次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次源科技”)创始人张晶说,它不仅能模仿人类的创作,还能创造出一些人类可能想不到的东西。 落户张家港 2018年,张晶从法国留学归来,入职北京网易担任高级数据分析师,学习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大语言模型得到答案,但人的思考与创新优势难以替代。 23岁获硕士学位,36岁在职读完博士,2007年就职于河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这些学习与工作经历对于河海大学副教授兼常州市传感网与环境网感知研究室秘书的刘艳来说,都是成长过程中孜孜不倦奋斗从事科研工作的注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说起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刘艳用“水到渠成”来形容。读书时,她就对理科十分感兴趣。“在中学信息课
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一份独特的报刊以其鲜明的立场和深远的意义,在中国妇女解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便是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自1898年7月24日创刊以来,《女学报》不仅是中国妇女利用报刊宣传妇女解放的最初尝试,更是维新变法运动中推动妇女教育、倡导男女平等的重要力量。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声。 妇女运动的舆论阵地 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
2025年新年过后,习惯性地打开某个期刊网站,输入“莫愁”二字后,我忐忑地敲下了回车键。就在不久前,合作多年的另一家杂志宣告停刊,而这样的消息近几年来屡见不鲜。《莫愁》,她还好吗? 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页面上,熟悉的《莫愁》方阵排列整齐,第一期电子版已经更新完毕。顿时,心生欢喜。真好,大浪淘沙,她还在。 一 与《莫愁》结缘于2014年。那时,我一边做全职妈妈陪读,一边在报纸副刊上混个脸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