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年以后,老工长李高兴不会想到,当年自己居然用高头大马驮了一个段长回来。这个段长就是梁小勇。 那是1988年,铁路招工,一大批年轻人涌进铁路,开始了他们的铁路生涯。 墙上的日历书一页一页被轻轻撕下,秋天的脚步悄然临近。在铁道边,金黄色的秋谷如同金色的海洋,涌动着丰收的波涛。饱满的玉米棒子摇曳生姿,仿佛是大地母亲的璀璨珠宝。秋风吹过,到处是丰收的味道。 早晨的太阳刚冒个头,李高兴骑着一匹
20世纪90年代,一批像《短链》主人公梁小勇一样的铁路院校毕业生们,怀着无比憧憬进入了铁路工作。他们来到黔桂铁道线上的小站工区,成了工务养路工。铁道线上,他们抡着七斤半重的捣镐,养护着脚下的这条铁道线。在灿烂的春花里,老师傅教这些年轻的娃儿砸大镐的要领:“上对鼻子,下对脚拇指。”这些年轻的养路工把大镐抡得呼呼响,高高举起,重重落下,枕木盒子里的道砟火星四溅。青春蓬勃的岁月,一天五十根枕木手工捣固下
老胡又开始讲他的护鸟故事了。采访他的年轻女记者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插上一句问话,显出其固有的职业习惯。老胡一点也不怯场,喝一口酽茶,抹一下嘴巴,讲述继续。 我不记得这是第多少次带记者来采访老胡,对老胡讲的故事我已听得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烂熟于心,但奇怪的是每次听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感觉,就像小时候听评书,故事情节一样,但讲述人的表达和细节的添加以及临场的发挥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我不得不佩服老胡是讲故事
七角井条件很苦。 这儿地处戈壁,去哈密要走200多公里。冬天奇冷,可达零下30多摄氏度,石头都能冻裂;夏天又极热,若赶上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不夸张地说,都能把石头晒出油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儿两百天以上都刮风,仅10级以上的大风,全年就在80天以上,13至14级的风也不鲜见,地处全国有名的百里风区。每每狂风一起,尘沙飞扬、遮天蔽日。古籍书中,这儿的名字是黑风川、鬼谷口、大患鬼魅碛,对这儿的描述
列车呼啸着向前奔驰。 我对面坐着母子俩。母亲三十来岁,皮肤微黑;小男孩八九岁,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 为了打发旅途的时光,我掏出随身携带的一本《契诃夫小说集》,埋头默默地读起来。 或许是契诃夫的小说太精彩,那个下午,我一直沉浸在契诃夫为我营造的故事氛围中,没和任何人说一句话。这时,我发现坐在对面的那个小男孩,总是用一双疑惑的大眼睛看着我。 我对那小男孩友好地笑一下。 小男孩发现我在看他,
也许是刚下过雨的缘故,路格外湿滑。虽说有人领着,林茂还是跌倒了三次。院子里的石凳干净而湿润,他刚坐定,就感到一股清新的凉意透进体内,他喘了几口气,说:“孩子这么小,不上学怎么行?” “是呀!老师。为了孩子,你都来三次了,要不是确实没有办法,我怎么舍得!”罗翔的爷爷颤巍巍地把一碗山泉水放在林茂面前。 “学习才能改变命运,不学习可能永远被困在山中。”林茂继续做思想工作,“再说,孩子小,不上学,能做
1 风雅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的追求。 大宋的风雅是骨子里的。文人们或用诗词,或用书画,尽情去涂亮属于人类的文化殿堂,出现了许多能诗能词、工书善画、风雅闪亮的文化巨匠。他们在各个领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为大宋及人类艺术的穹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成就彪炳史册! 文同毫无疑问是北宋时期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化巨匠。我知文同是因为筼筜谷。 汉中地处秦岭以南,气候温润。时至今日,行走在汉中盆地,随处可见
驱车路过菀坪,湖风轻柔,拂过脸颊,清风中裹挟着一股淡淡的馨香。一路小道缓行,我索性靠边停下了车,一头扎进青绿的乡野之中。循着花香寻去,转过屋舍,穿过树林,顿觉浩荡明目,满眼缤纷,百亩橘林翠绿盎然。 有花有橘的菀坪,从湖水之形、鸟雀之声中漾开,点缀在太湖之滨。橘林低语,含羞带笑,把明媚和娇色拿出来与太阳共享。 橘子花的花片洁白,花蕊金黄,小小的花瓣缀满枝头,调皮地挤在一起,像是在打量我这个陌生的
作者简介:陈家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上海局集团公司蚌埠货运中心。作品散见于《中国铁路文艺》《杂文月刊》《安徽文学》等报刊。 古徽道 古徽道在石台县仙寓山中,唐时初建,距今2000多年,穿行在莽莽大山中,细若游丝,好像手指一弹它就断了。 踏上古徽道时,山上的枇杷果正黄,我独自一人,脚下的石板路,被水汽洇染得黑黢黢的,稍显湿滑,陡峭处,小心翼翼地倍感行走的艰难。 走到
印象漓江 从兴坪乘船切入漓江山水秘境 山势错落且挺拔隽秀 江流舒缓,清澈如一面镜子 游船荡起的碧波浮动清幽幽的山影 灵魂出走,在青山绿水间肆意游荡 租用渔家的鸬鹚和斗笠 当一回朴素的渔民 漓江水漫过风光旖旎的心空 船在画中行,人在山水间飘 黄布倒影,九马画山。玉带溪风情 抢着与人民币背面图景同框 九匹快马奔腾,画山画水画时光 一群人在船顶欢呼雀跃 引来岸边竹林里百鸟齐鸣
山 谷 数不清的山谷,历史已经忘记 大大小小的植物和动物 以山谷为家 把平原让给人类 把水让给海 山谷里还是有人 山洞或者打开的山洞 别有洞天 一些人看到这里静谧 和天河相接 他们想和人间不远不近 在寻找一些忘记的东西 山谷生动起来 人们进进出出 山谷不再寂寥,有了人间的气息 白 天 白天,太阳用光褪去远处的星云 并非真的消失 只是光的幕墙 显示属于自己的天
时间的另一种说辞 正午不是一个凝固的时间片段 内部的列车开足马力 从春天的田野里按响柳笛 正午,以表面的安静 掩映着桃花盛开的狂澜 时间不是一个名称 在春天,时间是一个方向 前面的春色随着列车驶过而缓缓展开 从塞北到江南 满载春讯的列车散发着芬芳 成为时间的另一种说辞 这个片段是奔腾的 时间在此驾驭着一万条道路 每一辆列车上的正午 是春天放手的美好时光 速度的影子
作者简介:彭文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分会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公开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已出版多部作品集。曾获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刘勰散文奖、井冈山文学奖等奖项。 雨后初霁,被鸟啼唤醒的九江城一派春和景明。 一早,熊鸿彪烧好面条,特意煮了两个荷包蛋,“逼”着妻子陈有秀吃下去。陈有秀似乎满腹心事,连
拉林铁路 多年来 在万里铁道线上 驾驶着列车,南来北往,不分寒暑 总有一个梦想 能把火车开到雪域高原上 拉萨到林芝 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 沿途风光无限 拉萨河静静流淌 白云瑰丽于水面澄澈的蓝天中 雪山在长镜头的远景里如白色巨鲸 自云雾中露出它陡峭的脊背…… “天堑变通途” 一种滚烫的自豪感从心头淌出 一种想要放歌的渴望不可遏制 我的梦想,不再缥缈 闭上眼睛,倾
一 阳光很暖,风从铁路的那一端吹过来 此刻,我沿着路基外面的小路行走 故事早已经跌落在远去的青春里 如今,这条铁路线上 已经很少有火车通过 不远处的高铁线上,呼啸的动车 一次次激活我的梦想,然后 串联起时间、空间和当下的关系 偶尔的鸟鸣,让一些意向指向过去 在记忆里搜索,我可以辨认出铁路的走向 20年前的火车在老照片里,20年后的铁路 让呼啸而过的城市和乡村,不再陌生 从
庾亮楼的名字源自东晋名士庾亮。 庾亮曾任晋朝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领江、荆、豫三州刺史,号征西将军。他官做得很大,个人名气也很大,威震一方,呼风唤雨,乃东晋的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元老,为晋王朝的兴旺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古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执政期间,庾亮做了很多实事,勤俭治政,心系民众,受到百姓赞誉。一个秋夜,庾亮来到位于古楼街北段的武昌南楼体察民情,遇见下属也在此赏玩吟咏,诸贤欲
当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与百姓的美好生活图景交织,当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与耀眼的现代科技之光交会,一幅生机盎然的时代画卷跃然眼前。进入新时代,我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先进的铁路网,越来越多的市县接入高铁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开广阔空间,越来越多的偏远山村跨入“高铁时代”,为新生活插上翅膀;铁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不断提升,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高铁以举世瞩
1 无人机,起飞!目标:老鹰岭! 老韦哥,喊山! 2 雨后的岭南,层峦叠嶂,绿意盎然。秀美的山岭间,高铁动车似游龙,快速穿行。 飞虎队,乘坐黄白相间的工程车前行。车辆左摇右摆,似一只小船,荡漾在云雾缭绕的山海中。 五一节后第一天,秦川带队出巡。他是高铁段桥隧工区工长,平日带大伙跋山涉水排查危石,大家戏称这支队伍是“飞虎队”。 “大王叫我来巡山……”工程车里,几个小年轻哼起了这快乐的歌
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吴淞铁路,是在江苏大地上诞生的。进入新世纪,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在江苏大地画了一个漂亮的十字形。随着沪宁高铁、京沪高铁、宁杭高铁相继建成,江苏铁路进入快车道。20多条铁路相继建成。目前高铁已覆盖80%以上的县城,尤其是苏北,铁路获得史无前例的发展,一张绵密的高铁网即将形成。 爱茶之人有福了,品茗之旅插上了高铁的翅膀,更顺畅了,高铁为快旅慢游的新型旅游模式提供了可能,更契合了现
一首诗在池黄高铁上行走,像忽然要 回到家乡,像离弦之箭从黄山云雾激射 寻找一场弦外之音的出生地 如白驹过隙,寻找丰隆茂盛的雕鞍 自己润色,自己打磨 一首诗在池黄高铁变得高亢起来 抑扬顿挫,平平仄仄得入耳入心入脑 为自己吟诵 或者歌唱,像春风为抒情铺路 乘上池黄高铁的这首诗 看到了九华山的跳跃 山水草木被心灵的流水洗尽铅华 成为一首探入新高铁时代的经典歌谣 在这首诗里行走的
当我们心中的爱如江水浩荡 我们就爱一座大桥的桥墩 爱它几十年岿然不动 爱它深入江底和岩石中的 鲜为人知的孤寂与寒凉 当我们心中的爱如江水奔腾 我们就爱一座大桥的钢梁 爱它完美的结构 爱它的柔情与硬朗 爱它永远坚挺的脊梁 当我们心中的爱如江水流淌 我们就爱大桥之上 飞龙一般南来北往的列车 爱那透过车窗看我们的 陌生而亲切的脸庞 当我们心中的爱如江水叙述 我们就会爱上一
除夕的清晨,内心滚烫,我拥抱了母亲 母亲拿出多年前的银镜,擦一遍,又擦一遍 上面印有南京长江大桥 列车,正碾破拂晓皓月 有秦淮花灯 有金陵云锦 母亲凝视大桥 回忆宏阔壮美的青春 我从长江上游,一路东奔 来南京看河山带砺 万水千山,步步惊心,仿佛又让我看到母亲 惊叹大桥雄浑 一层层的台阶如琴键,一缕缕春风如洞箫 静听交响乐的余震 灰色的钢铁脊梁,正度过它的壮年 我拥抱大桥
舟一程,车一程, 身向长桥两畔行,夜夜灯火明。 风一程,水一程, 长影卧波映龙腾,月照大江横。 雨一程,雪一程, 岿然不移深扎根,万磨仍铮铮。 冬一程,春一程, 寒来暑往初心铭,坚守脊梁擎。
高架桥上 小心翼翼地清点工机具,我们 像起早贪黑的庄稼汉,下地干活之前 一遍遍擦亮农具。“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的养路工兄弟都深谙劳作之道 我们全副武装走进暮色中,庄重而虔诚 仿佛去赴一场盛大的仪式 高架桥上搭设的舞台 与斑斓的夜空融为一体 沿着月亮攀爬过的山梯往上走 星星就在身旁,伸手可摘 我们的身影时隐时现 宛如一只只飞出时光的萤火虫 夜幕下,我们在高铁线上“绣花”
把一衣带水这个成语 诠释得天衣无缝 让南方的手和北方的手 握出钢铁般坚定的信念 把昨天的奋斗和今天的幸福 衔接在一起 把百万雄师的威武之舟 连成宏愿和梦想奔驰的通途 桥墩站在长江的心灵深处 桥梁托起南来北往的感情 用新时代的节拍 在长江的琴弦上 演奏一曲荡气回肠的进行曲 这就是我们的大桥 是连接昨天和明天之间的今天 是连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奋斗 是一根接力棒 在上一
秣陵曲江 历史一直沿弓背行走 时间断裂为彼岸 一水之间 王荆公濡湿了千年 江畔彳亍行吟—— 钟山只隔数重山 依然是六朝江月 暗淡了玉人箫声 天堑横如离愁 历史璧裂南北 一湾江水 凝聚成望穿之眼 石头城下 縠纹展读旧梦 一遍遍吴钩看了 千帆之外 栏杆拍遍 惟有澄江如练 一座桥 成为江上脊梁 弥合历史沟壑 承兑千载梦想 恰如一份雄浑或力量 即便心间默诵
小时候 桥是一扇窗户 岁月的车轮,穿梭在桥枕上 述说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追逐到达的远方 成年后 桥是一张车票 承载我穿越江水的奔腾 成为铁路大桥人 日夜挥洒汗水 唤醒着沉睡的大地 现如今 桥是一座灯塔 见证着时代的嬗变 见证复兴号南来北往 实现了一座桥的梦想 与铁路人追寻的光芒 无论何时 我与桥就矗立在那里 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诉说着成长与辉煌
你听,那是江水的声音 承载着民族的脉动 激荡着历史的恢弘 五千年泽厚流长 每一朵浪花 都诉说着岁月的更迭 数万里流云沧浪 淘不尽千古英雄 你听,那是江水的声音 勇于奔向未来 从未停下脚步 那无穷无尽的能量 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 看耀眼的东方 一条奔腾的巨龙 尽显豪迈 你听,那是大桥的声音 拥抱奔流的江水 担负伟大的使命 托起飞驰的高铁 扬起中国的速度 看大地
你走进杏花疏影的江南 花洒了堤岸 轻烟淡柳斜飞燕 一桥明月下 凝结了时间 你是中国崛起的模样 蓝色的虹在青波上荡漾 白龙铁马是强国梦 绿巨人挺起钢铁的脊梁 惊艳了目光 你是母亲深情的回眸 炊烟袅袅时乡思已莫愁 “天堑变通途” 温暖了守候 巍巍钟山与你相对 秦淮丽水相伴相依 长江三桥携手而行 六线铁路并行天际 创造了奇迹 你肩负着关山重重 春夏秋冬日月星辰的轮
大地中国,中国大地。《大地中国》一书,包装简约,“大地中国”四个大字大气磅礴,毫无粉饰,却又气贯长虹。笔者对“中国”的热爱与执着,对厚重大地的顶礼膜拜跃然纸上。 全书按时间轴徐徐展开,从远古的新石器时代,经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一直延展到元、明、清、近现代,一共收录了26篇文章。时间为纵轴、地理空间为横轴,作者好像是在创作一幅长卷的水墨丹青,画中有远古烽火,有茶马古道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的作者祝勇先生,既是作家、学者,也是艺术学博士,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以便不难理解为何是“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为何书中会有大量的书画作品插图,又为何书中会有那么多对艺术作品精准深刻的描述分析。作者并不是为苏东坡立传,而是从苏东坡的生命中撷取了十个侧面,分别为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以故宫里大量与苏东坡有关的文物字画资料为基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