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航班猛烈加速、升空,刺破云层向着新疆库尔勒飞去。这是我第一次前往新疆,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库尔勒市的新疆科技学院。随着飞机的向西航行,望着下面一望无际的荒原和雪山,我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事情是这样的,由太原理工大学推荐,经教育部批准,我有幸成为我校第一个支援西部高校的银龄教师。这次西行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对即将面临的新鲜环境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晚上七点十分,飞机
世界上众多的江河湖海,在洋流津波、潮起潮落、斗转星移的时空变幻中,构成了万千生命和万般文化之源。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看那黄河壶口,澜沧上游,浪花拍击着岩石,波涛汹涌而下,真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滔滔长江,蜿蜒曲折,时而奔腾、时而平静,径流万里、包容万千。不同河流有自己的脾性与特征,也涵养了不同的文化与风情,而泱泱华夏的文明之河流,源自上古,流愈平稳,汇之多元,终成博大精深的中华
小时候,家里人都称我为“皮猴子”。我所做的事总是让家里人提心吊胆。把家庭作业撕下来叠成纸飞机到处乱扔,把妈妈刚给我买来的生日礼物——魔方,凶狠地“大卸八块”,甚至在幼儿园也要去摔椅子,让小朋友们给我“让道”。为了整治我的这股顽劣劲儿,妈妈决定送我去学钢琴。 记得那是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午后,妈妈将我带到一个陌生阿姨的家中。走进大门,一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瞬间吸引了我。我跑到它的面前,看向那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人生在世,困境或是久不拔节的生长,或是时运不济的郁郁,抑或是天有不测风云的变幻。日本作家冈本加乃子曾言:“如果前方是命运,那就拼尽气力,游近命运的深根。如果前方是活着的不得已,那就直面起因,孤军奋战,一决胜负。”命运的巨掌之下,也许很难拥有“竹杖芒鞋”般的潇洒自如,但无论如何,困境不应变成灵魂的枷锁。盛年难重来,纵使世途飘摇,仍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一个人一生中的一天,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可以随便丢弃,实则少而金贵,需要认真把握。 这一天,可能是某个重要事件的开始。 清晨,太阳缓缓升起,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早早地起床,走到阳台上,感受着这美好的一天的早晨。我闭上眼睛,深呼吸,让清新的空气洗涤我的身心。我下定决心,要把握住这一天,去追寻我内心深处的梦想。当太阳冉冉升起,晨曦的柔光洒满大地,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迎接新一天的到来。正是由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它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刀耕火种到信息技术,从四大发明到人工智能,科技的进步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发展科技,要以人为本,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爱因斯坦认为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科技的发展需要贴近人的发展,科技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类有益,促进人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我国以科技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推动高端医疗装
何谓“习惯”?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和方式,是一个人身上最鲜明、最具体的标志。习惯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细节中。 我们养成了各种习惯,习惯也反过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善于培养自身的好习惯,同时也要尽可能减少和杜绝坏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习惯是决定一个人走上成功道路的助推剂。严于律己,才能有所成就。少年鲁迅因一次迟到被老师处罚,便惭愧地刻一个“早”字
方寸之间,人们纳山川于一隅,寄古今于一瞬。方寸之间,人们越小我而见乾坤,弃己私而铸永恒,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牧场,开拓出一片自然桃源。 草木生生不息,日月斗转千回。苏子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朝生暮死,实属一瞬。蜉蝣的一生虽只在转瞬间,却依然习得飞行之技,经历过脱壳之苦,得以传承后代。个体虽然消亡,却在另一个参考系中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人类相较蜉蝣或许可以沾沾自喜,然而在无边的
一年四季,季季不同。春日的桑果,夏日的西瓜,秋日的莲藕,冬天的红薯,随着时节和气候的改变,四时的果蔬也随之而变化。品各地佳肴,尝四季美味,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 中华大地大部分地方处在中纬度,随着地球自转、公转,便有了四季。春天温暖,夏天热烈,秋天宁静,冬天寒冷。天地万物,随着四季而更替,产生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它依循大自然规律变化与更替而生,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儒家有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鼓励世人夙兴夜寐、勠力从功,在人世间留下美名,成就不朽的人生。但现实却告诉我们,我们绝大部分人即使历经百折千回,也难有功成名就的时刻。正如穆旦在猝然离世前留下的诗句:“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与此类似的,还有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名句:“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和历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相比,
“无欲则刚”,顾名思义,“去除了人间欲望,人就能变得刚强”。儒家传统思想中往往强调要克制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当下社会中对此也有广泛的认同。但关于克制了欲望是否就能使人“刚”这一问题,其实还有不少讨论空间。 说到“无欲”,讲的是一个自然人“没有常人之欲”,比方说对金钱财富之类没有强烈的兴趣。但“无欲则刚”中的“无欲”,就会带有一些对自己的欲求加以克制和自我管束之意。只说“消灭欲望”便肤浅了些。依我之
何谓纽带?纽带是联系人或事物的载体。纽带在精神引导、科技创新、物质发展等方面都为我们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撬动了高速发展的杠杆,书写了辉煌奋进的篇章。 社会榜样带来的精神纽带,可以引导众人向善向美,营造美好和谐的氛围。人心好比一颗颗明珠,唯有用细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出精美的饰品。在浮躁喧嚣的当今社会,亟需一条条精神的纽带把我们的心串起来。钱七虎在国内率先展开深部非线性岩石力学基础理论和深部防护
“在一切情愫中,希望是最有益于我们的。”我们要乐观阳光,心怀希望,方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砥砺前行。 希望是曼妙的风景,我们要心怀希望,以乐观的心态铸就发展的基石,进一步攀登成长的阶梯,走向繁花似锦的成功大道。 英国诗人弥尔顿说:“希望里蕴藏着极大的力量,使我们的志向和幻想成为事实。”希望是黑暗中的火光,使人振作精神;希望是沙漠中的绿洲,使人绝处逢生;希望是从现实之花中酿出的蜂蜜,使人品尝甜蜜
何谓英雄?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他们看似平凡,却实现了一次次突围,成为逆流而上的勇者、反抗命运的斗士、无惧挑战的无畏者,为我们注入前行的信仰伟力,为时代书写辉煌的精神诗篇。 以凡人之姿,跨越人生高山,战胜在荆棘中跋涉的自己。 人民英雄朱彦夫说:“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保持不垮的精神、不倒的信念,战胜自己的软弱,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绝非易事。朱彦夫一直
《富春山居图》由元代黄公望历时多年绘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称为“画中之兰亭”。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新馆在开放之际,推出首个重量级展览——“蔚为大观——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特展”,本人有幸见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的真迹,以及用数字技术把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合璧”的长画卷,并参与了画卷的沉浸式互动,感受颇深。 《富春山居图》是以浙江富春江为景所绘,打开画卷,画面用墨淡雅,墨色浓淡干湿并用,山
我很难想象,在马拉维这种民不聊生、思想封建、经常闹饥荒,连用电都是一种奢求的国家里,居然会竖起一架超巨大的风车。大风车并不稀奇,关键是这个风车是用来发电的,这在马拉维这种巫术横行的地方实在太少见了,而这台风车的主人正是威廉·坎宽巴。 威廉·坎宽巴刚一出场时,我对他始终有一种轻蔑的看法。因为这样,我有些看不上那种黑人男孩,认为他们贫穷,甚至有些肮脏,但是,后来的威廉·坎宽巴却颠覆了我的这种思维。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我家客厅里挂着一幅装裱好的书法作品,是一个“匠”字。每当我看到这个字,总能想起当初激励我完成此作品的人。 偶然间,我在朋友的推荐下,到故宫参加“文物保护”夏令营。夏令营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装裱字画,可我对这项活动不太感兴趣,想着敷衍过去就罢了。 课程开始之际,我觉得内容有些枯燥乏味,时不时走神。然而,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女生却聚精会神,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举手提问。看着她心无旁骛
四月,麻姑山上春寒料峭,枝叶稀少。颜真卿弯着腰,紧紧握着手中的毛笔,随着小心翼翼地回笔、藏锋、出钩,一个竖弯钩逐渐显现,一篇《麻姑山仙坛记》也终于定稿。从第一笔的点到最后一笔的竖弯钩,这幅苍劲有力、丰满雄健、流传千古的天下第一楷书无一处不体现着“慎终如始”的艺术追求,传达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人生哲学。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讲述宏大复杂事物从微小简单事物发展而成的道
门扣与铜锁 爷爷说过,我家老宅大门上的那对铜质门扣与铜锁,是从他爷爷辈传下来的,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外表有层浅黑色的包浆,展露百年沧桑的痕迹。 我家老宅大门由两只单扇木门组合,各嵌入一只门扣。门扣底座呈圆形状隆起,像个卧伏的馒头,连接一只铜环。两只门扣一扇门上一只,安装得特别牢固,两只成对,合二为一方可挂锁使用。锁是纯铜打造,爷爷叫它“挂锁”,钥匙比锁身稍短,比普通锁的钥匙要长出很多,顶端有齿
“大病看医生,小病喝凉茶。”岭南高温潮湿,精明的岭南人创造了消暑祛湿的一剂良药——凉茶。 没有父母的管束,最近在学校吃多了辛辣食物,有点上火,口腔溃疡,疼得无奈,只好在广州当地找凉茶铺了。 跟着导航的指引,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拐进隐匿在繁华街道中的小巷。还没到,便已经闻到那股独属于凉茶的药香味儿。再转过一个弯,记忆里的传统凉茶铺模样出现眼前——约十平方米的铺面,铺面上方挂着白底红字招牌板,店铺
黎明绽放的第一缕阳光,如一匹细腻的绸带,悄然拂过天际,驱散了夜的寂寥。在这日新月异的人世间,每个灵魂都如同那初升的太阳,渴望在生命的画卷上留下独特的光影。我们称之为“平常人”,常常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惊涛骇浪般的痕迹,他们的脚印,只是默默地踏在那片被称作“非凡路”的寻常土地上。但莫让“平凡”两字蒙蔽了眼,他们所走的道路,犹饱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犹承载着梦想与现实的交响。 然而,在这
父亲 梦里,我长出了 一对翅膀 我要去那深邃的夜空 寻找父亲的模样 那不是吗?父亲正背着小时候的我 吃力地走向山坡 终于,气喘吁吁的他 在山坡上停了下来 只一歇,父亲打起了瞌睡 一睡便长眠 梦醒时,那座山上添了座坟茔 清明节那天,我多想背一背父亲…… 崖边的树 狂风累倒了 你却站立如峰 闪电刺来,你竟 夺取了剑柄 悬崖边上的那棵树 正在返老还童 树叶如书
百子图 百子图里百朵花, 阴差阳错栽培她。 本该石榴来当家, 原来老汉稀罕他。 小睡 体乏觉朦胧, 琵琶弦声颂。 耳闻春风至, 午梦惊劳耕。 赏牡丹 牡丹满园香, 朝暮花别样。 淡浓各所长, 一枝冠群芳。 迟到 子夜初梦醒, 再梦卯日升。 梦里君求爱, 羞她脸不白。 单剩独一枝, 恐君不等待。 许君他日属, 几日思心怀。 闲云 山水相依大自然,
雨落屋檐 天幕半掩半开 白色的轮椅 坐在屋檐下 数着空虚的雨 岁月扳着五指 数着 头发上的银灰 母亲年轻时很用心 把一丝晨曦放进眼眸 把一寸阳光拥入怀抱 把一滴雨露存入禾苗 甚至风 也请进了屋子里 还有月光与星星 母亲没有让它们空对天际 总是用薄薄的背扛着 与夜一同步行着去黎明 寻找遗落的岁月 岁月依着母亲的经营 徐徐而行 如今,岁月不负母亲 安排着夜与
栏目主持:马非 丁燕的诗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请不要自轻自贱” 请不要和一个读书人 谈读书节 请不要和一个厨娘 谈宴席 请不要和一滴湿漉漉的水 谈河流 请不要和一个截肢的人 谈忍耐 请不要和一只奔跑的绵羊 谈自由 请不要和一个过气的女明星 谈绯闻 请不要和一条挂在衣柜里的裙子 谈孤独 从此生命中有了“川西”这个词 随便一抬眼,窗外就是随便的一座山 随便的一些云雾
栏目主持:马非 心理障碍/伊沙 很多次 我都想去探望 一位老人 他是我妻的 欣赏者和贵人 明年就90岁了 但每次一想到 他会问我: “正高职称 解决了没有?” 我就做罢了 就像我的大舅 每次见面 都要问我: “工资多少?” 让我在他生命的 最后20年 一次都没有 去看过他 母亲/马金山 母亲每次来深圳 都会提前去理发店 把白发染黑 每当她的白发
艾雯的散文以其精雕细琢的遣词造句被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文典范,阅读她的散文,既能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雅韵,也能感受到现代意识的迸发。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艾雯,成长于五四文化碰撞交流的后期,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多元文化的投影,其中“性灵”思想是一大方面。艾雯曾不厌其烦地在文中提及“性灵”二字,并坦言“写作的第一阶段,大多是探索人生,抒放感情,抒写性灵的作品”。提及“性灵”,我们第一反应是将它与
如果说19世纪是时间和历史话语的天下的话,那么20世纪则是空间和共时结构的时代。进入20世纪,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愈来愈突显出“空间化”特征,在这样一个空间的时代、图像化的时代,理论范畴也倾向于空间性。“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对共时结构的强调显示了语言研究的“空间转向”,而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可追溯至“二战”后美国学者弗兰克提出的空间形式理论,20世纪90年代兴盛于法国的“空间批评”则是现代文学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诗文风格平淡冲和、清新淡雅,为人自然、洒脱、超俗,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然而在通读陶渊明创作的所有诗歌之后,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平和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浓郁得无法消释的孤独之感。本文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诗歌中孤独感的不同表现方式以及化解之法。 一、孤独感阐释 孤独感是某人渴望通过与他人沟通以求得理解,结果发现自己的想法无法与他人相通,感觉到自己被排斥、被遗弃时的一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余华先锋精神的代表作,小说主题内容的先锋性在于对传统的父权进行挑战。在本书中,父亲是愚昧、暴力、不负责任、滥情的。与之相反的是母亲任劳任怨、独立自主、疼爱孩子的光辉形象。母亲的遭遇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同时父亲所呈现的喜剧式片段从足够长的人生跨度上审视又具有悲剧性的意味,这种戏剧性的安排揭示了余华在本书的创作思想之一,即人生是一场巨大的悲剧。 一、父亲的
《果园城记》是师陀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集之一,由18篇独立的短篇小说构成。师陀在《果园城记》中所创作的乡土抒情小说历来为众多学者所称道,如1946年唐迪文评价《果园城记》是“古老的内地中国的一个投影,也是一篇朴素的诗”。[1]师陀作为一名“京派”代表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广泛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学传统。为了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从意象传统、人物塑造和古典特质三个方面出发,进一步阐述师陀《果园城记》与中国
《家》(Home)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耄耋之年发表的作品,主要讲述了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弗兰克兄妹离家与归家的故事。“家”是莫里森小说的中心象征,《家》中各种构成“家”的房屋不断出现,这不仅对情节发展、主题深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构建了叙事空间。家也是身体和精神连接的场所,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对身份的形成至关重要。《紫木
意象这一词最早出现于王充的《论衡·乱龙》:“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1]这里所说的“意象”是指古代箭靶上所画的动物图案。所谓意象,指的是意中象,是文艺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中国文化中意象比比皆是,诗人用“梅”来象征不屈不挠的品格;用“松柏”来象征孤直顽强、忠贞不屈的气节;用“菊”来传达坚贞高洁的品质。 “山”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常用意
道咸年间,江西硕儒以李联绣为冠冕,与钱大昕和姚鼐两人并以博学鸿儒推崇海内。李联绣学识涉猎颇广,留下的著作颇多。著有《好云楼初集》二十八卷、《好云楼二集》二十四卷、《临川问答》一卷等,其中有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于世。他的诗集是按照时间来编排的,诗歌中有李联琇在担任福建学政期间,与江湜交往密切的记载。而如今,研究李联琇的文章较少,两人交往的研究大多出现在研究江湜的文章中,如熊健美《江湜研究》、白玉琳《江
中华传统造物艺术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包括陶瓷、木雕、石刻、织锦等多种形式。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凝结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华传统造物艺术正逐渐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因此,研究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的意义不容忽视。 一、中华传统造物体系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造物体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传
《私人生活的变革》以中国黑龙江农村的下岬村为研究对象,研究深入,记述细致,结构严谨,证据翔实。书中最核心的观点有二:第一,中国农村的家庭里头是有私人生活的;第二,在中国农村家庭的私人化、家庭中私人生活的兴起这一过程中,国家行为有很大的作用。 一、《私人生活的变革》概述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共八章,另附前言与后记。书中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对农村家庭生活的描绘,作为一项民族志鲜明地呈现了经验叙述与
美声唱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它由欧洲歌剧的繁荣兴盛而催生。那个时代,意大利语因其独特的语言特性,被公认为美声唱法的理想语言。同时,由于欧洲人体型的特征使其更易于实现共鸣,故此有力地推动了美声唱法的发展。初期的美声唱法主要采纳的是一种被称为“曼波”的唱法,曼波乃是一种以腹腔共鸣为主要方式,通过腹部肌肉的适度收缩驱动声音的唱法。然而,这种唱法后来逐渐被人们摒弃,因其音质欠佳,缺乏情感的
朱湘是我国现代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他的诗歌遵循了“三美”创作原则。《葬我》是一首悼诗,其语言极富音乐美。他注重诗歌的节奏,每行诗句都是七个音节,组成整齐匀称的三音步,舒缓的语速、变化的标点、自然的律动表达了向死而生的释然;尾韵的多变、间韵和蝉联韵的交相呼应,联绵词的回环往复,声母的前后勾连、送气清音的使用,词语的复沓和口语入诗,增强了诗歌灵动的韵律美;大量长音与少
《促织》一文以蟋蟀为写作的切入点,通过描写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横征暴敛的罪恶行径。作为文言小说的经典篇目,《促织》具有丰富的文本解读空间,在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三方面都有丰富的审美意蕴,也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 蒲松龄曾在《聊斋自志》中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1]蒲松龄用笔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正是这荒谬的
本文从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的内涵入手,结合有关英语文学名著,剖析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的具体体现,以求探讨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影响文学作品美学价值、艺术特性的因素。 一、英语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的体现 (一)美学价值体现 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体现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美好的享受,并且因为阅读而获益。具体而言,英语文学作品对读者的美学价值体现如下: 第一,让人辨识善恶真伪。《哈姆雷
“一天到晚”是一个固定结构,清代就已经出现。搜索同时期的文献,还发现有“一天”和“到晚”在句子中共现的用例,例如: (1)第二天,第三天出去一天,到晚仍没消息。(BCC语料库) (2)周先生道:“我正睡午觉,都回复走了,一天忙到晚,真烦极了。”(BCC语料库) 虽然两句的“一天”和“到晚”不是线性顺序上的直接组合,但是两个成分距离很近,语义上大致都表示一昼夜的时间。而且搜索BCC语料库古汉语
栝词由苏轼创制而成,通过改编他人的诗词文赋而作词,从而获得与原作者的精神、情感共鸣。因此栝词多被人诟病缺乏个人的匠心构思,容易被认为是“拾人牙慧”的产物,这也往往使得栝词的艺术性受到忽视。其实栝词创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改编原作的过程以及栝后作品的效果都彰显着栝词的艺术魅力。栝词中蕴含的艺术性能反映出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审美倾向,读者也可以在欣赏栝词的过程中收获独特的美的体验与感悟。 “栝”一词,原
“兵”最早指兵器,《说文》云:“兵,械也。”后又引申出士卒、战争、战略、伤害等义,本文拟对周代至春秋期间“兵”字的使用情况进行一个分析说明。本文语料来自CCL语料库,通过对语料库中周至春秋时期“兵”字的统计数据进行词义分析,以说明“兵”字的词义在这时期的发展状况。 一、“兵”的研究现状 闫顺英在《释“兵”》一文中从字形角度对“兵”的本义进行了论述,认为“兵”字原本是一个动词,意为“手持兵器”[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被誉为“现代诠释学之父”,诠释学也称“解释学”“释义学”。作为德国著名的《圣经》注释家,他在前诠释学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学,发展出了当代诠释学的第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形态。诠释学即理解与解释的艺术,它形成于《圣经》的重新阐释活动,是人们重新解读《圣经》内涵以求获得“真理”的辅助手段。其实,翻译也是一种诠释的过程,施莱尔马赫的《论翻译的方法》也自然而然有着诠释学的浓郁色彩。本文将剖析《论
山外青山 山清水秀 和风暖阳 色彩斑斓
儿童绘画作品欣赏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 指导老师:吴小丽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 指导老师:黄晓毛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 指导老师: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