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鹰撰写的《中国美学通史(明代卷)》倾向于将美学范畴限定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文艺主张、审美倾向、哲学思想及社会审美趣味的综合,力图勾勒出明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呈现明代美学的基本精神、理论魅力和总体风貌。同时,他也将明代美学置于古今中西的维度之中,并回到中国美学本身,进行思想探源,足见其理论功夫的深厚和学术视野的开阔。其对明代美学家思想的分析和阐释,富有理性思辨与感性阐发的特色,多见精辟之
【摘要】《肖鹰文集初编·批评卷》收录了肖鹰具有代表性的批评文章,内容涵盖文学、影视、戏剧、美学、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其中既有学术性的评论,也有社会文化评论。他的文章以良好的审美直觉为基础,视野开阔、分析深入,富有难得的批评家气质,展现出了一个批评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肖鹰;中西美学;批评精神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
【摘要】秦人自商代后期“在西戎,保西垂”,在陇右逐渐发展壮大,由家族至附庸,至大夫,直到封为诸侯,为以后统一诸国,建立大一统皇帝专制政权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何时迁都关中,历来说法不一。依据《秦纪》《史记·秦本纪》等资料,考证诸说,可认定秦武公元年,即公元前697年,秦人将其都城由西垂(今甘肃礼县)迁至关中平阳。对秦武公迁都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秦武公迁都关中是极为睿智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 秦人;
【摘要】北魏攻取河西地区后,先后设立凉州镇与敦煌镇管理河西及西域地区事务。凉州镇的设立为北魏稳定西北边境政局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设立与废除时间并无明确记载,依据北魏攻取河西的进度可推测,凉州镇当设立于太平真君二年(441)十一月至正平二年(452)二月之间;通过凉州镇将和凉州刺史的任职情况可以推测,凉州镇完成改镇立州时间应在太和十六年(492)之前。从“凉州”到“凉州镇”再到“凉州”,北魏时期的凉州
【摘要】庆阳香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校地合作”能为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本研究基于实地考察和调研庆阳香包与产业发展的现状,针对产业链不完整,集群优势不明显;传承困难,设计创新不足;营销模式单一,缺乏品牌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从政策层面,构建“政、校、企”合作协同机制;在操作层面,实现“产品——产业”的转化
【摘要】马家窑文化彩陶体现了“有用之用”“道器一体”“天人合一”的原始哲学思想,是原始先民对形式美的把握和表现,也是原始先民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体现。探索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美”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一方面赋予文创产品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更是对马家窑彩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彩陶;哲学思想;文创产品 【中图分类号】 TB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要】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艺术承载着家国历史、民族记忆与人民情感。新时代下,戏曲需要不断创新与转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分析中国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探讨新时代中国戏曲的新作为,或为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中国戏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J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
【摘要】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是20世纪80年代极具现代意味的文本。小说对音乐学院一群学生精神观念,尤其是其独立、自由、理想的主体自我认知的书写,表现了“现代”自我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已经启动的城市化是小说中的现代的背景;从当时的时代精神也可看出,“现代”意识的追求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共识。只有把《你别无选择》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大背景下,我们对其现代意味的评价才会更趋近文本在文学史、思想史上应
【摘要】纵观杨红樱的日记体创作,从《女生日记》《男生日记》开始,到新童话《笑猫日记》,再到图画书《熊猫日记》,通过儿童视角向动物视角的转变将青春期日常生活场景切换至自然灵性世界,层层展现出生命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儿童向动物的转变增强了叙事自由度,以他者视角观察人类世界,拓展了日记体言说的空间。杨红樱通过儿童对外在服饰、日常饮食及居住空间的可控性建构起日记体儿童文学中的主体性身份,又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摘要】《念祖约言》是明清山东新城王氏王渔洋家族鼎盛时期最为具体而原始的家训类著作,对于研究新城王氏的兴盛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林家骊教授论文对《大槐王氏日省格言录》进行细致解读,但称“《念祖约言》失传”,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因撰此文,系统介绍传世本《念祖约言》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 《念祖约言》;新城王氏;王渔洋家族;家训;王之垣 【中图分类号】 K248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杜甫作为唐代诗人中的集大成者,其组诗《秋兴八首》可谓巅峰之作,长期以来学者对其评价甚高。而该组诗物色万象、触物起情以营造气氛的感兴创作手法,与近年来西方美学中的“气氛”美学理论不谋而合。“气氛”美学作为审美批评的一种新理论,让美学重返生活,扩大美的研究视域及空间。将其气氛之物统摄的性情化在场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理论结合来分析《秋兴八首》,发现其意境情感张力来源于对自然美的流连,对生命的深
【摘要】基于黄河干流甘肃段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和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指数在空间演化上表现为整体水平不高,在时间演变上呈现差异化显著特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在时空演变上属较低层次耦合度等级;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在时间演变上呈两极分化趋势,在空间演变上是分布失衡状态。
【摘要】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的发明创新、60%的GDP和50%的税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甘肃省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必须努力探索“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基于文献回顾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在分析总结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引
【摘要】基于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从“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建立双向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并通过提高信贷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在东中部的影响效果强于西部,影响强度也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而提升;存在数字普惠金融和信贷水平门槛效应。提出完善基础建设、持续金融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市场
【摘要】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寺镇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示范性的样本。其具有地理区位、历史文化优势,社会发展相对成熟,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在前期乡村振兴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目前存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一是发展资金投入问题,二是智力、技术支持问题,三是发展理念更新问题。破解之道在于,通过利用财政专项、国企、地方债务平台、东西合作、民营、合作社等形式的多方资金及乡村振兴投资基
【摘要】为提高我国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西方具有典型性的校园欺凌防治项目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总结了其在循证实践、多方参与、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的关键成功要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追踪评估防欺凌、营造反欺凌文化、加强反欺凌培训、构建多元合作社会支持体系等本土化应用策略。 【关键词】 校园欺凌;国际经验;校园欺凌防治;中国本土化应用 【中图分
【摘要】探究明清之际的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张兵教授等撰著的《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一书高度关注易代之际的文人心态与文学生态,有力推动了学界对易代之际诗歌研究乃至明清文学研究的进展。该书在时段定位、选题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特征明显,值得关注。该书在邓之诚、严迪昌等前辈学者的启示下,吸取和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聚焦明清之际这一特殊历史时段的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既能
【摘要】叶淑媛教授的新著《二十世纪以来民族志小说研究》是国内首部民族志小说研究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民族志小说专题史。该书打通了文学与人类学的范畴,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了民族志小说这一概念,该著从历史维度、族群记忆、认知人类学性质和社会人类学性质四个角度切入,对中国民族志小说进行体系化、立体化研究,搭建了一个具有本土性质的民族志小说研究概念话语体系,对民族志小说的系统性理论建设起到了比
【摘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向西推进的重要枢纽,甘肃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合作,与外高加索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在高等教育合作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运用SWOT-CLPV模型对甘肃与外高加索三国的高等教育合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双方合作具备人才培养、研究机构和平台建设方面的优势;面临“一带一路”目标助力、国家教育战略推动、双边合作政策支撑等外部机遇;亦存在教育经费预算
【摘要】网络成瘾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机制,通过童年创伤问卷、网络成瘾量表和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5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 SPSS24.0和AMOS24.0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童年创伤经历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调节策略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童年创伤和网络成瘾之间起
【摘要】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一条红线,是党的二十大概括出的这一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思想成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分别构成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渊源、历史基因和现实基础。坚持人民至上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始终依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