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2日晚,由著名指挥家范焘与长沙交响乐团带来的“动画里的交响乐音乐会”在长沙音乐厅如期举行,本场音乐会作为长沙音乐厅第九届“八喜·打开艺术之门”的开幕演出格外受人瞩目,不仅有较高的上座率,且很多亲子观众都热情高涨,是一场令人难忘的高质量音乐会。 当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格什温钢琴与乐队《蓝色狂想曲》、费德·格罗费《大峡谷组曲》的音乐被奏响时,从一些小观众的脸上均能看出他们对
祭祖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祭祖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客家祭祖礼俗丰富多元,“大山长谷,荒翳险阻”的地理环境避免了战乱纷扰,成了文化保存的天然屏障。客家世代延续的礼俗音乐是典型代表,它至今仍然散见于婚、丧、祭、宾、诞生礼等一整套礼俗之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吉礼、嘉礼、宾礼、凶礼等部分的活态民俗证据。1990年,法国汉学家劳格文(John Lagerwey)赴赣闽粤客家地区,曾对客家
一、“耶吾”仪式音乐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功能 “耶吾”仪式传承模式以口传心授为主,长期以来的变化发展已经在彝族社会中形成一套固有的模式,它的教育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毕摩作为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智慧的拥有者,知晓各类文献经典,“毕摩”一词在彝语中也是有老师之意,即诵读经文的老师。在仪式中毕摩运用似唱非唱、吟唱、念唱等方式诵经,此时仪式中的音乐就体现出教育的功能,民族文化、社会习俗、饮食习惯
音乐是带有旋律的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真实情感的映射,通过音乐的交流可以快速地打破人与人沟通屏障,引起情感共鸣。而红色歌曲是众多音乐体裁中最富含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儿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作出的饱含勇敢、不屈、坚韧等民族精神的音乐形式,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媒介。长期以来,新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青年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作为“立德树人”摇篮的根本任
托勒敖(Tolgaw)是哈萨克族一种由单人弹唱,以冬不拉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歌唱形式,目前流行于我国多个哈萨克族聚居区以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托勒敖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现象,始终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满足不同历史阶段哈萨克族人民的思想、审美、意识,在哈萨克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笔者前期田野调研可知,托勒敖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与哈萨克族整体社会发展变迁密切
一、“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源起 20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摧残、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经济危机等,使其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冲突加剧,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新古典主义”风格正是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产生的。 “新古典主义”是什么?“新古典主义”为何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它究竟“新”在何处?它与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有何不同?这是首先要解决
2024年10月14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出品、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制作的大型多媒体合唱剧《聂耳的歌》在中央歌剧院上演。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校内外师生以及国家级院团的各位大师,共同将聂耳一系列经典音乐作品以别开生面的形式进行了新的诠释,为我们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该剧以人民音乐家聂耳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为线索,以聂耳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作品作为贯穿全剧的音乐材料,以戏剧与音乐作品相结合的舞台手
《魔王》是舒伯特于1815年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它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叙事诗为蓝本。该作品巧妙融合了音乐与诗歌,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孩子、魔王和叙述者四个人物之间充满戏剧性的交互。在这首作品中,德语独特的发音节奏与钢琴伴奏相融合,呈现出极强的戏剧性效果。通过对德语元音和辅音的运用,歌曲中的不同角色借助音乐的节奏变化展现出各自的情感层次。钢琴伴奏以三连音与和声变化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低音旋律更是进一
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经典红色歌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独特的历史价值,其中《黄河大合唱》不仅作为音乐作品本身具有艺术价值,更在文化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作品以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主题表达了对抗外侵的坚定意志和对自由的渴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红色歌曲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演绎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维
一、威尔第生平与《奥赛罗》创作 朱赛佩·威尔第(1813—1901)是19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尽管早年生活充满艰辛和个人悲剧,但他凭借卓越的音乐才华对歌剧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1]。威尔第深受莎士比亚戏剧的启发,尤为注重角色的深刻塑造和戏剧风格的简洁流畅。1880年,他与剧作家阿里戈·博伊托开始合作,改编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奥赛罗》,并于1887年首演。通过描绘摩尔人将军奥赛罗在奸臣
2022年,中央歌剧院剧场隆重开幕,并推出中央歌剧院成立 70 周年系列演出。王世光老师作为曾经的驻院作曲家和院长,心系剧院发展,不仅多次带病亲临剧场观看排练,还对整理、保存院史资料提出积极主张和有效建议。为此,笔者于同年4月8日对他进行了学术专访,请他就个人的经验和体悟,谈谈“歌剧音乐创作”的相关问题。为纪念他,现将专访内容择录如下,以飨读者。 孙嘉艺:王世光老师,您在1980年创作的歌剧《第
在温情动人、感恩馈赠的爱之歌《You raise me up》美好氛围中,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2024Mini音乐节精彩落幕。9月17日至22日,以“理智与情感”为主题的6场音乐会和3场线上讲座沙龙,由驻节乐团挪威室内乐团,携手哈康·克恩斯塔德爵士三重奏,国家一级演员杨皓宇倾情加盟,融合古典音乐与文学、爵士等多重元素,充分展现北欧乐团浓郁而个性化的演绎风格,以及他们对传统古典音乐的创意与革新,带观
合唱指挥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起着引导促进群体音乐表演唱的双重作用。合唱指挥站在群体艺术的中心,对合唱团的艺术素质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指挥通过手势将音乐意图传达给合唱团,使合唱团成员通过声音将音乐表演传递给观众。因此,指挥手势的准确性、清晰度和有效性对演唱的成功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合唱指挥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合唱指挥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指导,推动合唱指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的阶段,其政权的更迭频繁程度和所经历的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的状况,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时期,从魏晋的分崩离析到南北朝的对峙,政治格局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各个政权如同走马灯般更替,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封建割据的长期存在以及战争的连续不断,教育事业呈现出时兴时废的不稳定状态。但正是因为国家分裂,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得到了解放,文化蓬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不断地相互交融、彼此借鉴,汇集而成了自己独特、悠久的音乐语言,其中包括民间小调、祭祀音乐、舞曲、戏曲、曲艺等等,这些流传在民间的不同音乐体裁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0世纪之前,中国的少数民族合唱多以原生态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存在,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广泛地流传着不同形式的多声部民歌。“据各地音乐工作者统计,具有相对
一、德彪西与东方文化的结缘 克劳德·德彪西于186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从小学习钢琴,最早师从富劳维尔夫人,对钢琴演奏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在老师的辅导下演奏技艺突飞猛进,小小年纪就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在此学习期间,他的演奏技法不断提高,一举成为全学院公认的钢琴演奏天才,同时他也致力于学习作曲,并对此有了自己的心得,彰显出良好的作曲天赋。当时的教授对作曲持有古板的认识,一直追捧一些“神圣法则”,但德彪
一、海城喇叭戏的历史与变迁 海城喇叭戏是辽西地区濒危剧种之一。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小戏剧种,主要流传于海城、鞍山、营口、辽阳等地区。其独特之处在于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唢呐在民间俗称“喇叭”,因此这种戏剧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喇叭戏”。早期的喇叭戏艺人,受限于各种条件,表演时通常仅戴着一顶圆毡帽,身着一件宽松的大布衫,并系上腰带,以此方式扮演戏剧中各种不同的角色。因此,这种戏剧在民间又被称为“大布衫子
专业音乐教育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与师范音乐教育不同,主要培养从事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等方面的音乐人才,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2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建立,1927年,蔡元培和萧友梅创立“上海国立音乐院”,推动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突破性发展。在美育思潮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与美术教育齐头并进,部分美术院校中也陆续设立音乐科,各类私立大学、艺术专科学校逐步建立了音乐
一、美育浸润我国高等教育之必要性 “美育”一词最早由德国古典启蒙文学代表弗里德里希·席勒于1795年的著作《美育书简》中提出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席勒在书中阐明了通过审美对于人类社会心理活动的陶染从而达到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这一观点的提出引发了对于审美的深刻思考,“美育”一词从而被全世界广泛流传并运用。人类的思想观念,社会活动,一言一行都由心理活动所支配,而培养并建立良好审美观,懂得欣赏
本土音乐指的是经过长时间发展且带有不同地域以及民族特色的音乐类型,该音乐类型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历史及文化价值,通过与高校音乐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形成补充,还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同时完成对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其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等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对本土音乐的重视和利用未能达到预期。因此,高校有必要从美育等教育角度出
中国民歌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和传承,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知、审美能力。通过分析高等音乐课堂上中国民歌的变化与发展、教学应用的一些具体策略,以实际教学藏族民歌《香格里拉并不遥远》为例,希望这一研究能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
近年来,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音乐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德育模式构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将从实际出发,探讨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完善和优化高校音乐德育教学的策略,如加强音乐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音乐德育教育方式、注重对于课程内容的评价、明确构建音乐德育教育模式的目标,以期为提高高校德育工
人 物 1.4 “北曲南吟”诉挽歌——评盛宗亮的创作理念与《南京啊南京!》 孙晓烨 2.4 再回首:中央音乐学院刘经树教授专访 张 晨 3.4 “自然的歌唱”——董华教授声乐课堂实录 韩菽筠 4.4 经师易求 人师难得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纪事兼及《乔建中文集》评议 王颢凝 陈丹曦 5.4 人·乐·情:音乐学家张振涛学术研究的三重维度 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