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传播中华文化、深化中外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更是更新思维方式、提升国际声誉、打破教育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更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赢得了重要话语权。 中国职业教育在服务大国外交中彰显出重要价值。一是促进了国际产能合作。职业教育通过精准培养契合国际产能合作需求的
摘 要 “职教出海”是充分展现我国职业教育大国形象,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当前,“职教出海”品牌林立,前行步伐愈渐加快,难免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探索“职教出海”可持续发展路径。“职教出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框架主要表现在制度保障有力、精准服务有效、标准引领有章、资源建设有实等方面。为有效推进“职教出海”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全制度体系,强化“职教出海”的规范性;加强国别研究,
摘 要 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其发展的逻辑动因主要体现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同步显现与并行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数字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交融与共同演进。其演进特征体现为:国际化学校数量由少数院校参与到多数院校合作;国际化方向由“引进来”到“走出去”;国际化方式由“远距离”国际化到“虚拟”国际化。推动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国际化,需要以治理赋能
摘 要 “职教出海”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应对世界文化竞争态势的客观要求,是维护中国职教文化主权的主动追求,是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外在需求,是破解自身发展关键问题的内在诉求。当前“职教出海”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中国职教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不平衡、国内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显著、国际传播话语权和话语能力不强。因此,职业院校应在“职教出海”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履行其作为职业教育文化传承与创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实践,对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化与拓展、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与品牌影响力、赋能我国企业与产业国际化发展、推动我国构建对外办学可持续发展机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主要呈现构建梯度化输出网络、传统与新兴领域协同发力和构建政校企协作共同体等三种实践样态。针对法律政策支撑度不足、与国家产能“走出去”契合度不够、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必然要求,是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选择。从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当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创新需求、具备参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破解高职人才培养在定位、布局和机制上存在的现实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应从三方面统筹综合改革和试点推进,助力国家
摘 要 工程博士教育旨在培养面向未来领域、回应国家战略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学位授予标准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其培养过程标准包括课程学习和实践参与,培养产出标准包括成果发表和学位论文。对国家和院校层面的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审视发现: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偏离工程实践创新的主线;国家标准与院校标准之间的衔接较为僵化;成果评价限制学位授予标准“落地”。工程
摘 要 职教专硕研究生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层次职教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助推职业教育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教专硕研究生教育具有教育性、技术性、学术性、职业性“四维一体”的本质特征,但在职教专硕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存在“教育性”特征错位、“技术性”特征失位、“学术性”特征偏位、“职业性”特征离散等割裂和分化本质特征的现象。为此,应以整体性治理的理论视角探讨推进职教专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
摘 要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基于扎根理论对15所“双高”建设单位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由目标指向、本体内容、实施过程与保障体系等基本结构组成,在目标指向上受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向作用,在本体内容上对制度结构与制度功能的双重兼顾,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体现主客体关系价值的双向规约,在制度保障
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和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是培养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善于融合新生产要素的新型劳动者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劳动者具备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职业共通能力、劳动幸福的价值取向和创新进取的劳动精神。这些素养是传统劳动素养借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转型升级,其培养离不开劳动教育流程的数字化再造、劳动教育结构和劳动教育文化生态的数字化重构。以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劳
摘 要 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变革强调农村职业教育应立足地方区位发展、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扎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等办学。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变革在培塑技能精进、亲土爱乡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以及推动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意义深远。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理念式微、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在地化教学能力欠缺、农村职业教育协同保障机制薄弱和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单一等壁垒阻滞了农村
摘 要 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时代推动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秉持“需求驱动”“以人为本”“整体变革”和“质效为先”四大基本理念,创造性提出包含技术和技术性、课程及资格、运用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以及对可持续性和复原力的贡献四个层面的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转型概念框架。在实践行动上,通过构建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转型协同治理体系,缓解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