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一、中华文明突出包容性的哲学基础:一元和合与和而不同的智慧 中国的哲学逻辑以一元和合为基础,强调“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传统理念中有阴阳对立,但更强调阴阳平衡,阴阳转化,阴阳和合而统一成太极。有了阴阳的转化,也就有了周
西汉王朝统一全国之后,积极发展经济与文化,特别重视教育与读书,由此而日渐兴旺繁荣。当时的蜀地就涌现了很多秀冠全国的文化精英,其中既有笔力雄健的文豪,又有学问深厚的大儒,还有卓尔不凡的高士。 汉朝文运的兴旺与蜀学的勃兴,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蜀学的崛起,首先是从文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开始的。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是安徽庐江人,少好学,通《春秋》,经过郡县的察举而步入仕途,汉景帝的时候被任命为蜀
琳琅满目的文物展品中,青花瓷当属备受瞩目的一类。青花瓷是中国先进制瓷工艺与西亚独特釉彩颜料及审美意趣的完美结合,自唐代初创,元代复兴,至明清时期蔚为大观,享誉世界。青花工艺是将蓝青色图样绘于天然白泥坯之上,再罩以薄透明亮的釉料,置于高温还原的烈焰中一次烧制而成。浴火而生的青花瓷莹润细腻,仿佛永不凋零的青花盛放。全器虽仅有青白二色,却因极致的美感,在元明清三代大放异彩,不仅呈现中外文明的融合贯通,更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解读】 拜访朋友,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很常见的事情,千年以
嘉祐中a,将修东华门。太史言b:“太岁在东c,不可犯。”仁皇帝批其奏曰:“东家之西,乃西家之东;西家之东,乃东家之西。太岁果何在d?其兴工勿忌。” 注释: a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 b 太史:自周代以来,历朝历代都设此官职,仅是名称有所不同,职掌基本一致,除了管理中央文书起草、天文、历法、祭祀和典籍书册,还兼管神职观察、记录自然灵异现象,权力较广,地位较高。及至秦汉,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涿州口音中,“斯”读三声。我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斯”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书目已经发布,“四书”之一《孟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墨子》、中国古代农科史上最完备的一部总结性巨著《农政全书》,以及《灵宪》《营造法式》《论衡》《海国图志》《颜氏家训》《左传》《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十余部闪烁着多元先贤思想光辉、流传千古的中华典籍将在新一季节目中与大家见面,涉及史学、文学、科技、医学等不同领域。我们将对这批典籍进行逐部解读。 从上古时期的
在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科学思想无处不在。《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闪烁着科学的光辉,其中《历书》《天官书》《扁鹊仓公列传》等篇章充分体现了《史记》的科学观。 《历书》中的科学思想 《历书》讲述了历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司马迁对古代历法的研究和观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保留了一部司马迁亲自制定的历法,即《历术甲子篇》。
齐王之废与高贵乡公之卒是司马氏代魏的标志性事件。齐王谓曹芳,高贵乡公即曹髦,他们是魏明帝曹叡之后的皇帝。曹芳在位期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控朝政,至他的长子司马师掌权,废曹芳而另立曹髦为帝。不久,曹髦奋起反抗,却寡不敌众,堂堂天子,竟在公开场合下被刺身亡。 可以想见,司马氏的手段有多么不光彩。可是在关键时刻,太后之令及时下达,将“齐王之废”与“高贵乡公之卒”定性为司马氏的“被动反击”。这里提
“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字叔夜,224—263)堪称天才,享年仅四十岁,却是大有成就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养生家,不折不扣的一代名流。他的故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被杀前特别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再用古琴弹奏一曲《广陵散》。《世说新语·雅量》载: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曾经有人认为,《广陵散》这曲子
传统政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对官员的道德修为和职业素养的重视。《周礼》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它详细描述了周朝的官制、礼仪、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其所记载礼的体系最为系统,可视为一部记载上古文明的百科全书,蕴含着中国古代最为丰富的政德文化。 谈到中国古代政德文化,《周礼》中考察考核官吏的“六廉”制度是绕不
原文:野者上,园者次。 按:《茶经》中的“野”字属于一语双关,既表明了茶树的生长环境,也描述了茶树的生长状态。首先,生长在山野中的茶,品质确实更高。野,自然离人生活的环境较远,多是高山幽谷。园,自然离人生活的环境较近,多是低山或坡地。例如武夷山的正岩茶,生长环境就够得上一个“野”字。反过来说半岩茶甚至洲茶,生长环境就只能是“园”了。那么坑涧里的岩茶,品质之高自然也非田地里的茶可比。您一喝便知。
口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口”字既简单又常用,却也有一些讲究。 从字形上来看,由甲骨文到楷书,“口”的字形一直比较稳定,描画的都是人嘴张开的样子。 从意思上来看,“口”最初是指人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也就是嘴,后来也指动物发声和进食的器官。许慎《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说的正是“口”最初的意思。《诗经·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好话是从嘴里说出来的,恶语也是从嘴里说
“银幕”一词是英语silver screen一词的直译,起初指的是货真价实涂了银(silver)粉、供投映放大影像的幕布。涂银粉是为了增加幕布的反射性,使投映的影像更加明亮和清晰。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涂银粉的“银”幕逐渐消失了,电影公司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各种幕布。但是作为老祖宗的“银幕silver screen”一词留存下来,用来指代所有放映电影的幕布,甚至还引申指“电影产业”。 “荧幕”的“
在儒学经典“学而优则仕”的指引下,在士大夫政治形成主宰力量的北宋,读书做官是多数士人的必由之路。不过,同样从这条道路走上仕途的一代文豪苏轼,却发出了“读书不求官”的呼声。其背后当存在社会变化的潜流。 苏轼有首五言诗,是写给他的两个侄子的,诗的开头四句为: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在这四句中,让我最为瞩目的是“读书不求官”一句。北宋从太宗朝开始扩大科举规模,为
近读《剑南诗稿》,是后几卷,发现关于读书的诗颇多,都是放翁七八十岁所作。晚年得闲,读读古书,消遣时日,是很不错的选择。可是,放翁晚年,贫病交加,老态纵横,他却说:“老去无他嗜,书中有独欣”“岂知鹤发残年叟,犹读蝇头细字书”。 面对年迈多病,他不止一次如是说。 “一齿屡摇犹决肉,双眸虽涩尚耽书。”眼花了,牙快要掉了,依然还是要读书。他还说过:“鬓毛焦秃齿牙疏,老病灯前未废书。”意思一样。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想,“书犹药”,还因书的脾性与中药的脾性神似。 中药性子慢,擅长不动声色不温不火地从根上溯源祛病,因此疗程长。喝一剂中药就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只出现在传说或文学作品中。读书也一样。书对人思想和气质的影响,是肉眼看不见的微调,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一本书就不必说了,就是一口气读上十本八本《红楼梦》之类的大部头经典,也不一定就一下子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气质。欲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