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剖析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挖掘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土地要素的需求,探讨创新配置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施路径与实现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遵循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逻辑、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适应的结构演进逻辑、土地要素需求侧和供给侧结构性匹配的市场竞争逻辑、新质生产力需要适配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城乡居民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与社会边界的特征分析,揭示现阶段农村集体成员权和土地财产权分离和联系的制度逻辑,为类型化构造农村土地权利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社科法学与概念法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现阶段乡村封闭的社会边界和开放的经济边界是形成农村集体成员权与土地财产权分离与联系的深层原因。(2)从权利分离来看,此两种权利是法律性质迥然不同的权利,农村集体成员权是团
摘要:研究目的:释明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时空正义逻辑,并从管控客体、主体及手段三个维度完善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具体制度构造,以期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具体办法的有效制定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本分析、规范解释、归纳演绎。研究结果:(1)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现行规范显见客体行为设置笼统、主体义务配置不清以及手段实施规范不明问题,前述问题的本源在于不区分具体时空的刚性管控;(2)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应遵循时空正义的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法律政策内在冲突,探究其法理基础并提出制度设计方案。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演绎推理法。研究结果:当前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制度存在着执行效果与政策目标的偏离、不同立法导向下规范价值的冲突、公权限制与私权保护之间的矛盾。利益平衡理论可作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法理依据,其蕴含的系统治理观可有效填补其他理论供给不足的问题,实现多元价值平衡。研究结论:在利益平衡理论下,应改变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构建系统化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体系是在现代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理念下,通过多主体共同参与,依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运用行政、经济、法制和技术等有效手段,在互动机制下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化、协同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的综合系统。(2)实践中土地节
摘要:研究目的:从供地结构、价格和方式三维视角明晰土地供应行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上,供地结构的工业用地偏向和供地方式的市场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供地价格的扭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负向影响,上述影响均存在时间滞后特征。(2)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供地方式的影响不显著,供地结构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企业进入视角,关注推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的作用效果,系统考察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对县域市场活力的影响。研究方法:将工商企业注册和土地出让微观数据集与县域经济数据结合,基于因果推断的反事实框架,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进行政策效果检验并进行机制分析。研究结果:(1)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显著提升了县域市场活力,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2)改革通过作用于供地规模与供地价格,对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用地要素错配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为深化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工业用地要素错配,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工业结构高级化两条渠道抑制工业用地要素错配;(3)对市场化程度较低、互联网发展规模较大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框架,开展实现模式的适宜性评价,形成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区指引。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D-W四象限模型,综合指数法,SOFM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是基于生态产品的“客观价值”并通过“市场价值”手段实现生态产品的“主观价值”;(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可分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指
摘要:研究目的:从当前村镇建设用地“既拆又建”现象出发,聚焦城乡融合背景下村镇建设格局演变规律,以洛阳市为例,开展2020—2030年村镇建设用地“扩张—消失”多情景模拟研究,为大城市村镇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PLUS模型、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多情景设定。研究结果:(1)区位条件因素在村镇建设用地“扩张—消失”中起基础性作用,距离耕地、高速公路的远近对扩张与消失变化的影响较大,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土地高效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11—2021年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新型城镇化能显著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这一结论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撑;(2)新型城镇化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升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耕地补充与耕地撂荒的空间匹配关系,为耕地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遥感监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失衡指数、地理探测器和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结果:(1)近20年中国耕地年均补充263.22×104 hm2,年均补充率为1.39%,集中分布于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耕地年均撂荒226.68×104 hm2,年均撂荒率为1.19%,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2)耕地补充和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背景,分析冬季耕地资源利用现状,模拟其兼并作物类型和种植窗口的利用潜力空间布局,评估对区域粮食的增产效应,并探究空间优化方案。研究方法:EcoCrop 模型、全球农业生态区划(GAEZ)模型、文献归纳法等。研究结果:(1)鄱阳湖平原近30年冬季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平均为50%左右,以2007年为突变年份呈显著减小趋势。(2)冬季耕地资源对提高耕地利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