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月的微风轻轻拂过大地,冬日的寒意逐渐被温暖的阳光驱散,我们迎来了春天的第一缕气息。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不仅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的象征,也是个人成长与学习的新起点。随着气温回暖,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投身于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而那最美好的风景则藏在书中,作者精心编织的文字,如同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带来一场无声的洗礼。 正如春天为万物赋予了新的生命,书籍也为我们的灵魂
玉藻 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亲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节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 【译文】父亲呼喊儿子时,儿子要答应“唯”而不可答应“诺”,因为“唯”敬于“诺”,手中拿有东西要赶快放下,嘴里含有食物要立即吐出,要跑着前往而不可稍有磨蹭。双亲年老了,做儿子的出门不可随意改变去处,说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其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都展现出独特风貌,镇墓兽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本研究聚焦唐代镇墓兽,剖析其艺术特征。镇墓兽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楚国,经秦汉、魏晋时期的发展演变,至唐代达到兴盛并逐渐衰落。其类型分人面和兽面两种,造型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羽翼和角增添了神秘氛围,面部表情狰狞威严;制作工艺涵盖塑型、彩绘、贴金等;材质包括陶质、三彩、白瓷
靖西是壮族文化富集地,然而,当地手艺人面临技艺传承难、资金投入少、受外来文化冲击等挑战,因此,助力手艺人发展文创产业意义重大。文章主要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从壮族手工艺文创产业发展背景、文创和手艺人的概念、壮锦在壮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靖西壮锦纹样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靖西手艺人的现状与挑战、为何要助力手艺人发展文创产业、如何助力手艺人发展文创产业七方面入手,探寻如何通过文创产业实现壮族
现有的传统民间工艺保护工作主要侧重于保护民间手工技艺及其成果,大多忽视了在动态过程中赋予民间传统工艺新的文化意义。现以云南省大理市鹤庆金属工艺为例,指出外来研究者的他者视角及设计理念介入下的传统工艺保护项目,未能从根本上赋予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动态的生命力。本文将以设计人类学视角,审视大理鹤庆民间金属工艺的保护与开发状况,使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获得新的生命力,重拾民间文化对人的生命情感价值的赋能
作为屏障与分界线的终南山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是“九州之险”,《长安志》云:“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终南山为京城长安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其险峻的山势是拱卫京师的天然屏障,所以中国古代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关中,多少都有以终南山为军事要塞而控制天下的意味。终南山山势巍峨,易守